【腸躁症是什麼?】好麻煩,搞的你不要不要的


 腸躁症是什麼?

肝膽腸胃科 賴祐廷醫師

為大腸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disease, IBS)的簡稱,是一種慢性腸胃道功能性的疾病,表現為慢性腹痛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如:腹瀉、便祕),需排除其他器質性的疾病(organic disease),例如感染、大腸腫瘤、腸胃發炎,才能診斷為腸躁症。

可能會因頻繁發生的腹痛、腹脹、腸胃不適等症狀,使生活品質變差,甚至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費用。目前尚沒有確定的病因,只能知道腸躁症的發生與環境因素、精神狀態、腸胃生理情況有關。另外,腸躁症也與其他疾病有關聯,包括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非心因性胸痛及身心科相關疾病,如:憂鬱症、焦慮、體化症(somatization)

腸躁症主要症狀有哪些

慢性腹痛

通常以絞痛來表現,每個人的疼痛位置和型態可以差異很大,強度可以從輕微至嚴重疼痛,且與排便有關聯,有些人的疼痛在排便後會緩解,有些人的則是更嚴重,情緒壓力過大或吃飯皆可能引起疼痛發生。除此之外病人也常抱怨腹脹,可以用放屁打嗝來表現。

排便習慣改變

腹瀉、便祕、以上兩者交互發生,或正常的排便頻率但合併有腹瀉或便祕。

腹瀉

通常以排便次數增加,加上少量至中量的稀軟便來表現,大部分發生在醒著的時後(最常是早上或飯後),且腹瀉前會有腹部絞痛、急便、排便排不乾淨感、裏急後重(想大便卻大不出來)發生。幾乎有二分之一的病人抱怨會有黏液在大便裡。若發現腹瀉的糞便量很多、血便、夜間腹瀉、油膩便則與IBS較無關聯。

便祕

大便通常都很硬成顆粒狀,有時,當病人以經排便完了,但還是會出現裏急後重的感覺。

腸躁症的盛行率

以全世界來說,目前女性的盛行率明顯高於男性,女性約為14%,男性約為9%,而女性較容易以便祕型腸躁症來表現,且較少發生在大於50歲的人身上。而台灣的盛行率,腸躁症高達23%,代表每四個人可能就有一位有反覆性的腸胃不適症狀,而影響到生活品質。

腸躁症的類型

可以藉由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 BSFS)來幫助分類,共分為四型。

便祕型 (IBS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 IBS-C)

糞便為堅硬或顆粒狀,排便粗硬或多塊糞便的比例 ≧25% (BSFS12),鬆軟或水狀的糞便比例<25% (BSFS67)

腹瀉型 (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 IBS-D)

糞便常為鬆散或水瀉狀,粗硬或多塊糞便的比例< 25%( BSFS12),鬆軟或水狀的糞便比例 ≧25%( BSFS67)

混合型(IBS with mixed bowel habits, IBS-M)

便祕與腹瀉的情況交替發生,粗硬或多塊糞便的比例 ≧25% (BSFS12),鬆軟或水狀的糞便比例≧25%( BSFS67)

無分類型(IBS unclassified, IBS-U)

病人症狀是符合IBS診斷,但是無法精確的歸類成以上三類任一個。

腸躁症如何診斷?

        若病人有慢性腹部疼痛合併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祕、腹瀉),就應懷疑病人有IBS,臨床斷主要是根據病人的症狀有無符合診斷準則,也需排除其他有類似症狀的器質性疾病,最常用的就是Rome IV criteriaManning criteria來建立診斷,又以Rome IV診斷準則為主流。

Rome IV criteria: 反覆性的腹部疼痛,在過去三個月內,至少每週一天發生,且合併以下任兩種情況或以上:

1.腹痛與排便有關 (related to defecation)
2.排便頻率改變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stool frequency)
3.糞便形狀改變 (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stool form)






Manning criteria(曼寧診斷準則): 
1. 排便後腹痛緩解
2. 當腹痛發生時排便次數增加
3. 腹痛發生時伴隨更稀軟的大便
4. 看的出來的腹脹
5. 排便時合併有黏液排出
6. 感覺糞便沒有排乾淨




病史及理學檢查

        ●詳細的病史詢問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症狀的表現方式。
●請病人利用BSFS紀錄每日排便型態以供參考。
●藥物史:許多藥物都有可能導致類似IBS的症狀發生
●家族史:詢問是否有發炎性腸疾病,麩質不耐症(Celiac disease)及大腸癌的家族史。
●理學檢查:大部分病人都是正常的,頂多有輕微的腹部壓痛。




哪些狀況需特別注意,並且及早去腸胃科做進一步的治療?

        腸躁症本身是屬於腸道系統功能出問題,且本身不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但與大腸癌臨床表現可能很相似,例如:長在身體左側的癌症(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因腸道被腫瘤侵犯會漸漸窄縮,導致糞便變細或稀水狀,甚至,若腸道完全阻塞,則會有便祕產生;大腸癌本身也有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而引起慢性出血,有時比較大量就會看到排出的糞便包附著鮮血,但很多時後也可能只是痔瘡或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引起的問題。所以若出現「警示徵象」,就需要進一步就醫,找出問題來源,千萬不可以輕忽。

警示徵象

排出鮮血
體重減輕
無法解釋的缺鐵性貧血
夜間腹瀉或腹痛等症狀:IBS通常都在醒著的時間出現症狀,若在半夜出現,需考慮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問題。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大腸疾病或麩質不耐症(celiac sprue)的家族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