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誤植」的保護區被改成「農地」,宜蘭羅東啟動50億都市計畫案

52年前「誤植」的保護區被改成「農地」,宜蘭羅東啟動50億都市計畫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而前宜蘭縣農業處處長的楊文全質疑,既然50多年前就誤植為「保護區」,為什麼50幾年都改不回來,現在才改?

(中央社)
52年前,約100公頃的宜蘭羅東農業用地被誤植為保護區,阻礙發展。經縣府多年努力,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今天終於通過變更,未來這片土地將解禁,其中將規劃治水網路。

宜蘭縣政府建設處長林國民16日時說,1966年發布的羅東都市計畫說明書內,曾將計畫區內面積約100公頃的農業用地誤植為「保護區」,造成羅東都市計畫的推動陷入難解之境,後經縣府逐一檢視歷年資料,證實為誤植後,去年12月行政院長賴清德到宜蘭舉辦鄉鎮座談時,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就當面力爭2004年縣府委託規劃的「變更羅東都市計畫案」,為羅東的都市計畫發展請命。

林國民表示,經縣府之後數度北上與內政部溝通,並親邀相關委員到現場現勘,期間歷經小組、大會審議,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16日終於審議通過「變更羅東都市計畫案」,將「保護區」訂正為「農業區」,並附帶同意部分土地變更為「公共設施用地」及「住宅區」,總計面積為105.0644公頃。

林國民說,因羅東市區現有排水系統容量不足,每逢大雨即造成市區淹水,損害人民生命財產。為減緩羅東市區水患,解禁後這片105.0644公頃土地其中50%將規劃治水網路與公共設施,將羅東地區治水標準提升為50年保護標準。此外,40%土地將讓過去地主領回使用開發,剩下10%土地做為未來相關補償處分。

他表示,這件規劃案總經費約需新台幣50億元,最快明年動工,預計耗時四年完成。陳金德表示,保護區的解編作業繁雜沉重,所幸經縣府積極解釋及努力,如今終於完成訂正,也對當地民眾有所交代。這項計畫完成後,除了可解決羅東治水問題,也保障民眾的權益,同時兼顧大羅東的發展。

《噶瑪蘭新聞網》報導,宜蘭縣政府指出,「變更羅東都市計畫(部分工業區及保護區通盤檢討)(配合羅東地區治水防災系統計畫)」一案自2004年委託規劃,2006年公開展覽,2011年經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2011年至2017年經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及土地徵收審議小組多次審議其公益性及必要性,在縣政府團隊的努力下,終於在16日獲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915次大會審議通過。訂正計畫範圍內之「保護區」為「農業區」,附帶同意變更為「公共設施用地」及「住宅區」,總計面積為105.0644公頃。

《自由時報》報導,該計畫區內影響地主共1,371人,其中私有土地占93%,現況作為住宅或商業使用為10%、荒地60%、農業使用為25%。

陳金德解釋,大家看到保護區以為是很沉重的問題,其實「保護區」是因為兩次誤植,1966年因為計畫書圖不一致,當初現況是農業用地,可是都市計畫圖寫成保護用地,民國60幾年又把保護用地寫成保護區,結果沒有經過提案變更就變成保護區。

50年前就誤植,為什麼現在才改回來?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對於自然保護區的介紹,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告後,管理經營機關應在期限內擬定經營管理計畫,並在當地舉開說明會。自然保護區管理經營機關得就保護區管理事務項目,委託或補助研究機構、民間保育團體或個人辦理。

《關鍵評論網》訪問綠黨前宜蘭縣立委候選人吳紹文,吳紹文表示,對於該案沒有研究,但當地「農地跟住宅用地的確非常混雜。」長期研究國土計畫的正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對這次的都市計畫案也沒有特別研究,但是「誤植之說有點荒謬」。

而前宜蘭縣農業處處長的楊文全質疑,既然50多年前就誤植為「保護區」,「為什麼50幾年都改不回來?」。而這次改回「農業區」,最令楊文權擔心的就是廣蓋農舍,因為保護區在羅東的邊緣,生活機能很好,只要成為農業用地,一分地(約300坪)就可以有1/10的拿來蓋農舍,楊文權擔心變回農地後,將出現一堆「豪華農舍」。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