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已獲得諾貝爾獎的12名華人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12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BBC中文網為您盤點12位至今已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李政道

1957年,年僅31歲的李政道與另一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共同獲得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有史以來首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李政道192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市,因抗日戰爭而未能完成中學學業。1943年,他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師從束星北及王淦昌等人。後又轉學到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為二年級生,師從吳大猷等人。

抗戰結束後,李政道在導師吳大猷的推薦下,於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並在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1953年,李政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其研究工作也集中在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

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5年後,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

楊振寧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有史以來首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楊振寧比李政道年長4歲,1922年出生於中國安徽省會合肥市。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曾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擔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而楊振寧本人也於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與李政道一樣師從吳大猷。

1945年,楊振寧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並在1948年取得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進行了一段長達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楊振寧於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但後來回到中國定居。

2004年底,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的廣東外經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生翁帆結婚,由於楊振寧與翁帆年齡相差54歲,曾經在中國引起熱議。

丁肇中

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獲獎理由是發現了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這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而丁肇中也因此意外獲得了美國公民身份。不過,在出生後兩個月,丁肇中就隨父母回到中國。

1949年,丁肇中全家輾轉遷至台灣。他在高中畢業後被保送進入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的前身—台灣省立台南工學院,並在該校機械工程系就讀。但到了1956年九月,丁肇中以志趣不合為由休學,轉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修習工程學、數學和物理學,先後在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及在1962年獲得物理博士學位。

畢業後,丁肇中立志要從事研究工作,並在1967年起轉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主要研究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

1974年,丁肇中與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教授伯頓·裏克特幾乎同時各自發現新的基本粒子-J/ψ基本粒子。

兩人也因此同時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及美國政府的勞倫斯獎,而且它在頒獎典禮上還用中文發表演講。

李遠哲

1986年,李遠哲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同分享這一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台灣人。

1936年,李遠哲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新竹州,並在台灣接受中小學、大學、碩士班教育。由於父親是知名畫家李澤藩,李遠哲對運動與音樂也多有涉獵。事實上,在中學畢業前,李遠哲花了許多精力在體育及課外活動上。

不過,中學一場肺病讓李遠哲在病牀上休養了一個月。在這段期間。他閱讀了居裏夫人的傳記,讓他有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

高中畢業之後,李遠哲進入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就讀,後來在大二時轉入化學系。後來又開始對物理化學感到興趣,曾去物理系修讀電磁學。

1962年,李遠哲赴美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化學博士。1967年,他又轉去美國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成功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1986年,李遠哲以台裔美國人身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他又決定放棄美國國籍,並返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直至卸任為止。

朱棣文

1997年,時年49歲的朱棣文因「發展了用激光(鐳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8年,朱棣文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聖劉易斯。他1970年於羅切斯特大學大學本科畢業,1976年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朱棣文出生於學者之家。他的父親朱汝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工程博士,並且任教於聖劉易斯華盛頓大學以及紐約大學理工學院的前身布魯克林工學院。其外祖父李書田在美國康奈爾獲得土木工程博士學位,是中國近代水利工程科學的開拓者之一,曾任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他母親的伯父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書華也是一位物理學博士,並曾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至於朱棣文的哥哥朱築文也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化學及醫學教授。

2008年12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長。他在2009年1月21日宣誓就任,成為繼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後,第二位出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華人,更是首位擔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諾貝爾獎得主。不過,2013年2月1日,朱棣文又宣佈辭任能源部長職務。

崔琦

1998年,崔琦與羅伯特·勞夫林及霍斯特·施特默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以「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獲獎的。

崔琦在1939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寶豐。1951年,他隻身到了香港,先後就讀於香港培正中學和金文泰中學。畢業後,獲得教會獎學金赴美留學,於1958年入讀美國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主修數學。

隨後,他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在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1968至1982年,崔琦在麻省理工學院及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院,從事固態物理研究,並在1982年轉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高行健

2000年,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這一獎項的華語作家。評獎委員會在解釋頒獎原因時表示,「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1940年,高行健出生於江西贛州,他的母親為基督教青年會成員,做過抗日劇團的演員。在母親的影響下,高行健對戲劇、寫作產生了興趣,而且從小就有繪畫的愛好。

1957年,高行健高中畢業後,聽從母親的建議,沒有報考中央美術學院,而是考入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修讀法語系,並在畢業後在中國國際書店從事翻譯工作。

1980年,高行健開始從事戲劇工作,並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編劇。

1982年,高行健與劉會遠共同創作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不過,其另一部創作的作品《車站》,1983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後不久就被禁演。

1985年,高行健又在北京與雕塑家尹廣中舉辦泥塑繪畫展,開始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關注,這也是至今高行健在大陸舉辦的唯一一次畫展。

1987年,高行健應邀赴德國從事繪畫創作,並從1988年開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中國北京發生「六四事件「後,高行健流亡海外,並在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

由於高行健曾在六四事件後公開反對中共鎮壓學生抗議的作法,一直被中國官方視為是異見人士。甚至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也沒有在中國官方媒體上報道過,甚至到現在還有不少中國內地居民不知道高行健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錢永健

錢永健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者。

1952年,錢永健生於美國紐約,他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有報道稱他是吳越國國王錢鏐三十四世孫。

錢永健來自一個學術世家。其父親錢學矩早年畢業於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負笈美國,獲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錢永健曾服務於中國國家航空委員會,任副主任工程師。

後來錢學矩移居美國後曾服務於波音公司,任波音高級工程師。退休後居美國加州,專長繪畫,曾辦過獨立畫展。

而錢永健母親的哥哥李耀滋後來也移居美國,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並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李耀滋曾任全美華人協會主席,與鄧小平頗有交情。李耀滋之弟李詩穎,亦為麻省理工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至於錢永健的堂叔即為中國「導彈之父」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錢學森。

錢永健之兄錢永佑則是神經生物學家,也是美國科學院、醫學院雙院士,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理系主任。

1972年,錢永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化學及物理學學士學位。1977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1977年-1981年,擔任劍橋大學研究員。

1982年至1989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89年轉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高錕

高錕在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揚他「在光傳輸於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突破性成就」,因此也有「光纖之父」之譽。

高錕在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金山,在1949年移居香港,完成中學教育後赴英留學。他擁有英國、美國國籍及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高錕父親高君湘是留美歸國的律師,堂叔父高君平為天文學家,弟弟高鋙為美國天主教大學終身教授。

1948年家族移居台灣,後高錕父親攜家眷再遷往香港。高錕高中畢業後雖已考上香港大學,但因立志攻讀電機工程,而當時港大工程學院尚未為電機工程的教學作好凖備,於是他輾轉就讀了當時位於倫敦東部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並在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後於1965年,任職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時又取得倫敦大學學院電機工程哲學博士學位。

1987年,高錕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並在1989年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2009年正式退休,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曉波

2010年,劉曉波獲得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55年12月28日,劉曉波出生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為東北師範大學教師。

1969年,劉曉波隨父母下鄉到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大石寨公社。1974年7月,高中畢業後作為知識青年被送到吉林省農安縣三崗公社插隊當農民。1976年11月,被長春市建築公司招為工人。

1977年,劉曉波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並在1982年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生。1984年4月獲頒授文學碩士畢業並留在該系任教。

1989年,劉曉波因為參與六四運動而被捕入獄。

2008年,劉曉波因起草《零八憲章》而再次被捕,並於2009年12月25日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1年,目前仍在在中國遼寧省錦州監獄服刑。

2010年獲獎時,劉曉波仍在獄中被囚,因此也稱為繼德國的卡爾·馮·奧西茨基(1935年)、緬甸的昂山素季(1991年)後第三位在監禁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莫言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於中國山東省高密市,本名管謨業。

莫言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5年級時因文革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

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

1981年,莫言在河北保定的《蓮池》第5期上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其後又陸續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

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並在1988年被授予上尉軍銜。

1991年,他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

1997年,莫言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同年退伍並轉至《檢察日報》社工作。

2007年10月,莫言又從《檢察日報》社調到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

今年84歲的中國著名女藥學家屠呦呦成為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之一,她也是有史以來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3位女性。

上個世紀70年代,屠呦呦帶領科研組創製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2011 年,屠呦呦曾獲得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狄貝基臨牀醫學研究獎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以表彰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寧波市。

據網上資料顯示,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並在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不過,據媒體報道說,屠呦呦先後幾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但都沒有被選上,一直是「三無教授」。

(撰文:李文/責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