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入侵他國:如果普欽是戰犯,小布希又是什麼呢?

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後,據估25個伊拉克人便有一人成為難民。隨後的內戰等,至今淪落他鄉的伊拉克難民已超過200萬人。小布希的反恐戰爭以來,已在中東地區諸多國家造成超過3,000萬難民,流散到鄰國及世界各地。 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後,據估25個伊拉克人便有一人成為難民。隨後的內戰等,至今淪落他鄉的伊拉克難民已超過200萬人。小布希的反恐戰爭以來,已在中東地區諸多國家造成超過3,000萬難民,流散到鄰國及世界各地。 圖片來源:UNHCR/Cengiz Yar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曾寫道:「上帝創造戰爭,是為了讓美國人學習地理。」這是威廉波爾克(William R.Polk,1929~2020)去世前兩年,在耶魯大學演講(America Confronts the Post-Imperial World,2018)系列中所引用的話。波爾是研究中東歷史的專家,1960年代初期曾擔任甘迺迪總統的外交顧問,對緩和古巴飛彈危機有功。

波爾克在這場演講中,提到幾組有趣的調查,說明即使在號稱最民主的美國,一般老百姓也不見得知道政府為何遠征他國:「88%美國年輕人無法在地圖上指出阿富汗在哪裡,75%不曉得以色列或伊朗在哪裡,63%找不到伊拉克在哪裡,10人中有7人不知道政府冷戰政策的理由何在……

其實,這些令人汗顏的數字,也可以用在許多引發戰爭的國家,無論過去的,或是現在的。曾深入參與二戰時英國外交事務的資深外交官卡爾(E.H.Carr,1892~1982)因為撰寫《什麼是歷史?》聞名遐邇,他那套更著名的蘇聯史(A History of Soviet Russia,1950~1978)14卷,使他被歸類為左派的歷史學家,而他最常被國際政治學者引用的《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1939,秦亞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生活中的核心因素,「它不僅僅是一種手段,且本身就是一種目的。

卡爾寫道,人們說戰爭的目的是擴大貿易和擴張領土,但是過去100年(按,大約19世紀上半到20世紀上半),幾乎沒什麼重大戰爭是因為這類目的而爆發的。「最重大的戰爭為的是加強本國的軍事實力,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為了防止另一個國家加強軍事實力。因此,戰爭的主要原因就是戰爭本身,這句格言是很有道理的。

1812年10月,法軍在拿破崙指揮下攻佔莫斯科,終因天寒缺補給等因素放棄佔領,全面撤軍。Adolph Northern繪,圖片來源:Wikimedia

希特勒主政德國,1930年代之後陸續入侵歐洲國家,終於導致世界大戰。圖為1934年他參加國內慶典的盛況。圖片來源:Wikimedia

發起戰爭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戰爭?

《20年危機》有一段絕妙的論述:

拿破崙戰爭的每一階段都是為下一階段鋪平道路。拿破崙入侵俄國是為使自己更加強大,以便打敗英國。英國和法國發動的克里米亞戰爭是為了遏制俄國的發展壯大,防止俄國強大之後進攻英法在近東的領地和奪取他們的利益。1924年,蘇聯政府在給國聯的照會中談到了1904~1905年間俄日戰爭的原因。蘇聯的照會說:『1904年,日本的魚雷艇襲擊了大連港的俄國艦隊。從技術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種侵略行為。但是,從政治角度來看,這一行為的起因是沙皇俄國政府對日本實施的侵略政策。日本為了防止沙皇的侵略,採取了先發制人的行動。』

1914年,奧地利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原因是奧地利認為塞爾維亞正在策畫推翻奧匈帝國。俄國擔心的是,一旦奧匈帝國打敗了塞爾維亞,就會強大起來,威脅自己的安全。德國擔心的是,一旦俄國打敗了奧匈帝國,也會強大起來,威脅德國的安全。法國長期以來一直認為,一旦德國打敗俄國,會強大到足比威脅法國的地步,所以締結法俄聯盟。英國擔心的是,一旦德國打敗了法國並佔領了比利時,就會強大到足以威脅英國的地步。最後還有美國,美國擔心的是,一旦德國贏過了戰爭,就會成為足以威脅美國的強國。

卡爾的結論是,所有參戰的每一個國家,都認為自己進行的是一場「防禦性戰爭」,或是一場「預防性戰爭」,是為了使自己國家在未來的戰爭中不致處於不利的地位。假使他能夠活到今天,恐怕對俄國入侵烏克蘭的「預防性理由」,一點也不意外了。

進入21世紀之後,最著名的預防性戰爭,莫過於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當時是911恐怖事件過後,雖然伊拉克辯稱自己並未窩藏或協助恐怖份子,聯合國也發布調查結果,認定伊拉克並未擁有「大量摧毀性武器」,美國仍毅然率領由美、英、澳大利亞及波蘭組成的16萬聯軍(其中13萬名為美軍)進攻伊拉克。

戰鬥作業從3月19日持續到5月1日,第一波是空襲,第二波是地面攻擊。根據不同來源的統計,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數從7,600人到45,000人不等,聯軍死亡人數172人(美軍139人)。伊拉克的海珊政權垮台,海珊本人在同年12月被美軍逮捕,3年後執行死刑,美軍從此佔領伊拉克,直到2011年才正式撤軍。

在美軍佔領伊拉克的第一年,石油減產至原來的十分之一,民不聊生。美國持續殲滅所謂「動亂份子」,努力嘗試使伊拉克成為一個他們可以信賴的民主國家,但是失敗了。

911事件的確讓小布希政府決定走上和伊拉克開戰之路,但不只是因為誤判海珊和紐約及華府攻擊有直接關聯。在總統及其高階官員心裡,這個伊拉克領導人和恐怖份子攻擊只有間接關聯,但是推翻海珊政權成為迫切需要。

他們認為911攻擊是對美國極為嚴重的挑戰,需要做出重大反應。在他們眼裡,只是推翻貧窮、落後、孤立的阿富汗政府還不夠。需要有一番更大的作戰。他們認為美國面臨來自伊斯蘭恐怖主義大型的全球威脅,如果恐怖份子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這個威脅就會造更大的人命犧牲。要阻止此一威脅,需要讓所有可能贊助發動類似911攻擊的有心份子明白,凡有這類攻擊必遭嚴懲……小布希政府擬想的反恐戰爭是全球戰爭,必須以全球規模進行,不能只在阿富汗打,也不能只採取措施保護美國本土。

──曼德爾邦(Michael Mendelbaum)《美國如何丟掉世界》(林天貴譯,八旗文化,2017)

但是,伊拉克與911事件之間沒有直接關聯的證據,美國入侵伊拉克亦無由辯稱是實施抵抗權。那麼,如果美國總統拜登指控普欽是「戰犯」可以成立,美國前總統小布希豈不也同樣是戰犯嗎?

2003年3月美國軍隊在小布希總統指揮下入侵伊拉克,曾引起歐洲各大城市的抗議活動。圖為3月22日芬蘭赫爾辛基的抗議現場,將小布希形容為「違反人道的罪犯」。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年2月俄國軍隊在普欽總統指揮下入侵烏克蘭,世界各地抗議活動不斷。圖為2月24日加拿大蒙特婁抗議現場,民眾高舉「阻止普欽」標語。圖片來源:Wikipedia

你們現在覺得比較安全了嗎?

誠如曼德爾邦在《美國如何丟掉世界》中所述,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與先發制人戰爭(preemptive war)不一樣,後者是敵方已在攻擊邊緣,戰爭無可避免之下的主動攻襲。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完全不是國際法上的正當防衛。然而在強大的文宣誤導下,竟有過半的美國群眾認為,顛覆伊拉克政權是有正當性的,伊拉克必須為911事件贖罪。

二戰後德國最得眾望的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曾針對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事件,認為美國以「我們的價值」來替代國際法脈絡中的正義觀念,其本身就是種族中心論,當然無法被受過殘酷戰爭洗禮的歐洲國家接受,已造成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之間深刻的裂隙。他說,美國不過是示範了霸權主義,且回復到帝國主義的思維。(見《分裂的西方》,郁喆雋譯,上海譯文,2019)

哈伯瑪斯目前高齡92歲,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未見他像過去一樣發表高論,不過在他最近的這本論集《分裂的西方》中,他說:「如果美國……單方面把北約視為由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決定的世界權力政治的工具,北約是沒有未來的。」

哈伯瑪斯也寫道,假使國際間的和平需要藉由「權力」而不是「國際法」來維持,整個人類文明便呈現了明顯後退,這並不是可喜的狀態。

在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初,美國外交幕僚即已警示小布希總統,入侵伊拉克並協助人民建立民主政權,並重整經濟,恐需駐紮起碼26萬軍隊,始能勉強安定局面。但美國無法做到,在駐軍伊拉克期間,始終遭遇來自民間的頑強抵抗。截至2008年撤軍前,有超過4,000名美軍在反美的武裝對抗中死亡。

《伊拉克戰爭口述歷史》(What Was Asked of Us,Trish Wood,歐冠宇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9)是《紐約時報》唯一推薦,認為或許是關於伊拉克戰爭唯一能夠講真話的著作,其中有一名狙擊手Garett Repenhagen在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調駐過伊拉克,他的部分口述記錄如下:

我們一天到晚挨那些槍砲炸彈,我就問其他士兵,為什麼他們覺得我們要來打仗;我真的問過100個士兵,連續一個接一個問,結果可能得到100個不同的答案。好比說,嗯,我想我們來打仗是因為石油,因為我們要得到那些石油;我聽說是因為他們是回教徒,而我們是基督教徒,所以我們才會在這裡;或者,我聽說是因為恐怖份子,因為911;或者,我聽說是因為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關係;或者,我聽說是因為海珊欺壓庫德族人;或者,我聽說是因為要維護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和平,把民主帶給他們,把資本主義帶給他們;或者,我聽說是因為我們美國跟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私底下有秘密互動的協定。

就連那些擁護戰爭的人,對於為什麼要打仗,也都各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最後得到的還是一個很模糊不清的戰爭理由,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似乎都說是為了要幫助伊拉克人,但我們卻一天到晚挨伊拉克人的槍砲炸彈,而且那些伊拉克人不斷的欺騙我們……我們很肯定,當他們那些人在清真寺參加祈禱的時候,一定都彼此認同、互相握手,然後心裡想著:讚啦,加油,動亂份子!打倒那些他媽的美國混蛋!

我認為,普欽應該找一本《伊拉克戰爭口述歷史》來讀讀,因為他再硬拗下去,俄國士兵就會像這些美國士兵在伊拉克一樣,不知為何而戰。

美國入侵伊拉克戰爭,最新統計成本約超過1兆美元(即100萬個100萬美元)。本文開始時提到的中東歷史專家威廉波爾克,常在演講完歷年來美國卯起全力防衛自己國家的諸多戰役之後,會猛然來一句話,問問在場觀眾:「那麼,美國人現在覺得自己比較安全了嗎?」

同樣一句話也可以拿來問問俄國人及普欽:「你們現在覺得比較安全了嗎?

《二十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與《伊拉克戰爭口述歷史》道盡戰爭的真相。

瀏覽次數:14303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財經組。多年來主業為期刊編輯工作,曾擔任《台灣新文化》、《日本文摘》、《牛頓科學》、《人本教育札記》等月刊及《重現台灣史分冊百科》總編輯,《新台灣》週刊編輯顧問等。著有《終生的反對者》、《人類沙文主義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後性別時代的情欲觀察》等書,整理有《小驢:凱歌堂講臺.周聯華牧師講道集》、《蘇建和案21年生死簿:蘇友辰律師口述歷史》,譯有《漢娜鄂蘭傳》、《李仙得:南台灣踏查手記》。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財經組。多年來主業為期刊編輯工作,曾擔任《台灣新文化》、《日本文摘》、《牛頓科學》、《人本教育札記》等月刊及《重現台灣史分冊百科》總編輯,《新台灣》週刊編輯顧問等。著有《終生的反對者》、《人類沙文主義者》、《男人女人懂不懂:後性別時代的情欲觀察》等書,整理有《小驢:凱歌堂講臺.周聯華牧師講道集》、《蘇建和案21年生死簿:蘇友辰律師口述歷史》,譯有《漢娜鄂蘭傳》、《李仙得:南台灣踏查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