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全球化之國際投資與貿易的政治分析

Course Name: The Politic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UnderGlobaliz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在當今全球化脈絡下的政治與經濟互動關係,除強調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各個重要次領域的理論發展,並重視如何藉由相關理論訓練來培養學生對當今經濟議題進行政治分析的能力。
    本課程著眼於讓學生熟悉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重大議題,並掌握及運用相關的理論與分析工具,以理解當代世局發展。本課程包含數項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許多重要議題,例如全球化、國際貿易與投資、全球金融、全球金融危機、南北發展差距、不平等與貧窮等。透過此課程的講授與訓練,期待激發學生對影響現今全球重要政經發展趨勢的瞭解及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對這些議題的獨立思考與分析探索的知識與能力。
    本課程是為政策制訂者與實務工作者所設計。藉由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現有研究成果及政策分析工具的訓練,以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分析能力。本課程將培養學生對各式國際政治經濟議題進行政策分析的能力,並進而使其運用此能力在其各專業領域中。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預期學生在本學期的課程結束後,將可達成下列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
    1. 對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之不同研究途徑、理論與政策分析方式之基礎與進階的掌握與瞭解。
    2. 對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之重要關鍵議題與概念的深入獨立思考與反思。
    3. 具備使用相關研究方法來自主理解與剖析當代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相關議題的分析與論述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課程簡介與說明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緣由與範圍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中文版: 羅伯特. 吉爾平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3年,1章。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一章。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民84年,第一章。

    Strange, Susan. 1992. “States, firms an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68:1, 1-15.

    Ravenhill, John, 2014,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教師講授;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2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種觀點(一)

    經濟自由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2. [中文版: 羅伯特. 吉爾平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3年,2章。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二章。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民84年,第二章。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3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種觀點(二)

    經濟激進主義與批判理論

    Gilpin, Robert.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3. [中文版: 羅伯特. 吉爾平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3年,3章。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三章。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民84年,第五章。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4

    全球化理論

    全球化理論的介紹

    張亞中,「全球化的爭辯」,張亞中、左正東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三版,台北:揚智,民100年,第12章。

    伍爾利希、貝克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90年。第一、二篇。

    Rodrik, Dani. 1997. “Sense and Nonsense in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Foreign Policy 107 (28): 19-37.

    Haffmann, Stanley. 2002. “Clash of Globa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81 (4): 104-115.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Jr. 1998.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77 (5): 81-94.

    Walters, Malcolm.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Friedman, Thomas L.、蔡繼光等譯,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台北:聯經,民89年。

    Friedman, Thomas L.、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民94年。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5

    現代化理論與依賴理論

    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與依賴發展理論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四章(依附理論)。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民84年。第三章。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台北:巨流,民82年。第三、四章。

    蕭新煌編譯,低度發展與發展,台北:巨流,民74年。第六、七、十、十一章。

    Caporaso, James A. 1980. Dependency Theory: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Development Stud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4 (4): 605-628.

    Gilpin, 2001. Chapter 12.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6

    發展型國家理論與中國模式

    發展型國家理論與東亞國家發展模式

    林文斌,「日本金融制度之變遷:當發展型國家不再『發展』」,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1 (20093),頁71~95

    戴萬平,「國家機關與產業發展:馬來西亞與泰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 (20109),頁71~103

    *Doner, Richard F., Bryan K. Ritchie, and Dan Slater. 2005. “Systemic Vulnerability and the Origins of Developmental States: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9 (1): 327-361.

    *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73(6): 62-78.

    Woo-Cumings, Meredith ed., 1999.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pers 1-2.

    Haggard, Stephen. 1990.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 2 and 10.

    Gilpin, 2001. Chapter 12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7

    國際建制之全球貿易體系與挑戰

    國際貿易體制的發展與WTO的演進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四章(霸權穩定理論)。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1(20103),頁59~85

    陳欣之,「崛起、挑戰與承擔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程的觀察」,問題與研究,第50卷,第4(201112),頁63~88

    陳欣之,「歧異解讀霸權衰弱的美中戰略互動單極體系中位權轉換的認知因素」,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5卷,第1(20141),頁89~140

    *Stein, Arthur A. 1984, “The hegemon’s dilemma: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8 (2): 355-386.

    Goldstein, Judith, Douglas Rivers, and Michael Tomz. 2007.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the GATT and the WTO on World Trad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61(1): 37-67.

    Haggard, Stephan, and Beth A. Simmons. 1987.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 (3): 491-517.

    Mckeown, Timothy J. 1983.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and 19th Century Tariff Levels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7 (1): 73-91.

    Gilpin, 2001. Chapter 8.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8

    國際貿易之政治分析

    影響國際貿易及貿易政策的政治因素

    Krasner, Stephen. 1976.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Politics 28: 317-343.

    Rogowski, Ronald. 1987. “Political Cleavages and Changing Exposure to Tra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4): 1121-1137.

    Gourevitch Peter. 1978.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on Domestic Politics: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2 (4): 881-912.

    Milner, Helen. 1988. Resisting Protectionism: Global Industrie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邱奕宏,「TPP多層賽局談判之動態與分析」,戰略安全研析113, 1039月,頁4-12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9

    各國貿易政策及FTA之政治分析

    分析影響美國、日本與其他國家貿易政策的政治因素

    何思因,美國貿易政治。台北:時英。民83年。第2-5章。

    趙文衡,「總統、國會與美國FTA政策:以NAFTACAFTA-DR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4(200912),頁1~33

    李世暉,「日本國內的TPP爭論與安倍政權的對應」,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2014年秋季號),頁131-149

    董思齊,「韓國FTA政策轉變的政治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1卷、第2期(2015年夏季號),頁113-136

    邱奕宏,「剖析日本簽訂FTA與加入TPP的政策制定過程」,問題與研究,第55卷,第3(20169)

    陳鴻鈞,「美國貿易授權法時期FTA的簽訂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200812),頁141~166

    Goldstein, Judith. 1988. “Ideas, Institutions, and American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 179-217.

    Fordham, Benjamin O., and Timothy J. McKeown. 2003. “Selection and Influence: Interest Groups and Congressional Voting on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7 (1): 519-549.

    Rogowski, Ronald. 1989. Commerce and Coalition: How Trade Affect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ner, Helen. 1987. “Resisting the protectionist temptation: industry and the making of trade policy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970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 (4): 639-665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0

    跨國企業與外來直接投資

    跨國企業與外來投資的運作與影響

    Biglaiser, Glen and Karl DeRouen Jr. 2007. “Following the Flag: Troop Deployment and U.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51(4): 835-854.

    Friedman, Thomas L.、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民94年。第1-4章。

    翁良杰、賴薏筑,「多國際企業亞太區域空間分工類型之研究:以在台灣設立子公司之多國籍企業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2卷、第2期(20114月),頁43-87

    羅伯特、吉爾平著;鍾飛騰譯,跨國公司與美國霸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9),導論、第2章。

    Jensen, Nathan. 2006. Nation-States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hen, Stephen D. 2007.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voiding Simplicity, Embracing Complex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auly, W. Louis, and Simon Reich, “National structures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behavior: enduring differenc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1 (1): 1-30.

    Jones, Geoffrey. 1996.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Gilpin, 2001. Chapter 11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1

    外來直接投資的政治分析

    分析影響外來投資政策的政治因素

    羅伯特、吉爾平著;鍾飛騰譯,跨國公司與美國霸權,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9),第4~6章。

    *Jensen, Nathan M. 2003.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olitical Regimes and Inflow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7 (3): 587-616.

    Li, Quan and Adam Resnick. 2003. “Reversal of Fortunes: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7 (1): 175-211.

    邱奕宏,「軍事衝突、政治風險與外來直接投資」,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1期,20133月,頁35-66

    Gallagher, Mary E. 2002. “‘Reform and Openness’ Wh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Have Delayed Democracy” World Politics 54: 338-372.

    Buthe, Tim and Helen V. Milner. 2008,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reasing FDI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2 (4): 741-762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2

    國際建制之全球金融體系與其挑戰

    國際金融體系、IMF及提他國際金融組織的發展與當今面臨的挑戰

    何思因,1995,「金融制度與國際競爭」,問題與研究446期,79-101

    羅至美,「加入歐元對倫敦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意涵:兩種途徑的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200812),頁109~139

    范世平,「主權財富基金發展與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20099),頁123~154

    黃志典,「人民幣國際化之貿易與金融條件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6卷、第2期(20154月),頁145-203

    邱奕宏,「由美中匯率問題看當前國際金融協調的困難」,中華民國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民1002月,頁9-12

    邱奕宏,「ブレトンウッズ体制と中国の国家戦略から分析するAIIBの国際金融ガバナンスへの挑戦」,問題と研究,第452号,頁105~146(從布列敦森林體系與中國的國家戰略分析亞投行對全球金融治理的挑戰)

    Gilpin, 2001. Chapters 9-10.

    Bernhard, William, J. Lawrence Broz and William Roberts Clark. 200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onetary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6 (4): 693-723.

    Mastanduno, Michael. 2009. “System Maker and Privilege Taker: U.S. Power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World Politics. 61 (1): 121-154.

    Eichengreen, Barry. 2006. Global Imbalance and the Lessons of Bretton Woods. Cambridge: MIT Press.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3

    全球金融危機之政治分析

    分析全球金融危機的政治因素與政治影響

    吳閔鈺,「金融野火燎原歐美地區的因應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6(20086),頁17~23

    楊舒晴,「金融野火燎原亞太地區的情勢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6(20086),頁24~30*林淑惠,「成也CDO?敗也CDO?—次貸風暴下的衍生性商品與市場」,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6(20086),頁31~38

    邱奕宏,「歐債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分析」,全球政治評論37期,20121月,頁7-12

    *黃仁德;林進煌,「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基金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1(2007123),頁101-145

    李慧萍,「信評機構失靈—AAA 仍可信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6(20086),頁39~45

    Bellamy, Foster and Fred Magdoff. 2009. 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Monthly Review Press.

    Sheng, Andrew. 2009. From Asian to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 Asian Regulator’s View of Unfettered Finance in the 1990s and 2000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2011.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Report: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Public Affairs.

    Gilpin, 2001. Chapters 10, 12.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4

    區域經濟整合的興起

    分析各地區區域整合運動的興起、TPPRCEP及亞太區域整合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六章。

    吳玲君,規則優勢下的亞太區域經貿整合,台北:洪葉文化,民1041月。

    何春共,「區域貿易協定主要類型之研析」,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2(200534),頁147-188

    吳玲君,「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2007456),頁117~139

    邱奕宏,「邁向亞太區域整合的新階段」,亞太經濟合作評論24期,民1059月,頁10-23

    賴昀辰,「歐洲聯盟貿易政策的權力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3卷,第1(20143),頁99~123

    邱奕宏、「TPP多層賽局談判之動態與分析」,戰略安全研析113, 1039月,頁4-12

    邱奕宏,「區域整合的異數東亞共同體的虛像與實像」,中華民國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民1005月,頁7-10

    *Gilpin, 2001. Chapter 13.

    Chase, Kerry A. 2003. “Economic Interests and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The Case of NAF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7 (4): 137-174.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5

    經濟互賴與國際衝突

    分析經濟互賴與國際衝突的關聯

    曾怡仁,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三民,民102年,第四章(相互依賴理論)。

    Friedman, Thomas L.、蔡繼光等譯,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9年。第10章。

    Copeland, Dale C.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 (4): 5-41.

    Mansfield, Edward D., and Brian M. Pollins. 2001. “The Study of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5 (6): 834-859.

    邱奕宏,「鼓勵外資政策與國家間衝突之分析(1970-2011)」,政治科學論叢,第64期,20156月,頁47-86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6

    國家經濟安全的政治分析

    分析國家經濟安全的政治因素與兩岸經貿與政治的互動

    童振源,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民92年。第一至五章。

    耿曙,「經濟扭轉政治? 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20099),頁1~32

    Baldwin, David A. 1985.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3.

    Liberman, Peter. 1996. “Trading with the Enemy: Security and Relative Economic Gai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1 (1): 147-175.

    Pape, Robert A. 1997. “Why Economic Sanctions Do Not Work”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2 (2): 90-136.

    Drezner, Daniel W. 1999. The Sanctions Paradox: Economic Statecraf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rschman, Albert O. 1980. 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邱奕宏,「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及『外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之發展」,貿易政策論叢21期,民1037月,頁117-151

     

    教師講授;

    指定學生組別簡報授課資料;

    課堂討論;

    學生閱讀指定資料

    2

    4

    17

    我國的國際政經前景

    探討我國未來的國際政經前與發展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2 (200634),頁25~60

    童振源,臺灣經濟關鍵下一步:兩岸經濟整合的趨勢與挑戰。台北:博碩。民103年。

     

     

    2

    4

    18

    期末報告與討論

     

    無。

    學生個別報告;

    課堂討論

    2

    4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4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它: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要求學生能對每周所規定的閱讀資料有充分地了解及對課堂討論作好準備。本課程是碩士班的研討課,除期待學生能在課堂上踴躍參與課堂討論外,尚有下列要求:

     

    (1) 閱讀心得報告 (30%)

    每個學生需就其有興趣的上課主題寫二篇3頁的短篇閱讀心得報告( 2頁,雙行間距)。撰寫報告的學生需將心得報告在該次上課時繳交。

    這些報告是著重分析性的心得寫作,針對該周指定的閱讀資料進行分析與探討。這些報告應包含一小部分的內容摘要及大部分的嚴謹分析。一篇成功的心得報告應聚焦於這些閱讀資料的優缺點、共通之處、以及對於未來研究有關的潛在理論議題或實際政策問題。

     

    (2) 課堂報告與引導討論 (30%)

    將就適當的學生人數分為小組,所有小組將至少有一次機會擔任每周的課堂報告與引導討論。課堂報告與引導領袖有三項任務,首先需針對該周指定的讀物運用簡報軟體PowerPoint進行一個口頭的內容摘要簡報。其次,經由評論其他同學的心得報告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就與該周主題相關的理論或政策問題來引導同學進行課堂討論。前兩者加總的時間不超過二十分鐘,在其餘時間,負責課堂報告與引導討論的小組則需專注於引導討論的持續進行。老師則將從旁協助並適時引導及進行補充。

     

    (3) 期末研究報告 (30%)

    學生需撰寫一個期末研究報告。學生有兩種選項:第一種選項是書評。學生可選擇一與課程相關的書籍並撰寫一個嚴謹的書評。所選擇的書必須先經過授課老師的同意,而該書籍的出版日期不能早於西元2000年。第二種選項是研究報告。研究報告的主題應是與本課程所涵蓋內容相關的政策導向議題。學生將就其鎖定之議題進行相關的資訊收集、比較及分析。這兩種報告皆不要超過5000字或6頁以上(14號標楷體,單行半間距)。學生需與授課老師在第十周前討論,以決定期末研究報告主題。學生將在期末時對其研究報告進行約十五分鐘的口頭簡報。學生應將期末研究報告以紙張列印出來並在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結束前交給授課老師。

     

    (4) 課堂討論與出席狀況 (10%)

    本課程期望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生應在課堂討論上,針對該周的上課主題,提出他們的論述、質疑或反對意見。此課堂討論重視並期望能學生自在地發言,以提升學生對於閱讀資料的了解與激發對國際政治經濟學議題的進一步興趣。

    學生應每次在上課時在簽到單上簽名,這將在學期末用以提供計算出席成績的憑據。學生缺席次數不得超過全部課程的三分之一。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請參閱每周課程閱讀資料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