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PLMM2X-00.jpg

2016年至今的音響歷程

一陣子沒更新文章了,該是把2016年的心得整理整理了。

在2016年,我的音響系統調音大概從以下方面來進行:

(一) 更換電源線:Transparent Reference PowerLink(MM2X)電源線。(簡稱RPL)

(二) 提升聽音層次:到總編家聽音響。

(三) 墊材使用:BDR Cones MK3角錐、TAOC SCB-RS-HC50G

經過這主要三個方向的調整,聲音總算到了令自己覺得還算滿意的一個階段。

到了 2017年,則是入了耳機的門,Beyerdynamic T1 2nd、Sennheiser HD800相繼入手,搭配的耳擴則為 Bryston BHA-1。另外考慮便利性,也入手了ALTEAM RFD-877W 2.4G無線耳機。

首先,就來看看這條Transparent RPL電源線吧~!


器材?線材?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在喇叭Wilson Audio Sasha到來後,以我自己來說,器材算是已經到位,接著我希望音響系統的聲音表現可以更具厚度,那該從何處著手?

沒花多少時間,腦海中立馬就決定要從「線材」做起。

環視當時我所使用的線材:

訊號線─Nordost Valhalla 1.5m (平衡頭)。

電源線─German Highend MCS-LGS-PSS 1.5m (擴大機)、VOVOX textura 1.5m (訊源)。

喇叭線─German Highend LGS 2XL 3m。

裡面訊號線跟喇叭線都經過幾次的更換,因此暫時不列入考慮,在消去法之下,剩下就是電源線了。


抓得住低音單體的German Highend MCS-LGS-PSS

在繼續聊Transparent RPL電源線前,先來聊聊German Highend MCS-LGS-PSS電源線。

這條電源線的結構,搜尋資料後,大概組成約是火線─2條MCS、地線─2條LGS、水線─2條PSS。

MCS、LGS(長結晶)與PSS(多結晶),是他們家的純銀導體,等級上是MCS 〉LGS 〉PSS。

在2013年8月音響展拿到後,在一開始我把它接在訊源上,擴大機用VOVOX textura,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把它換接在擴大機上。

接在擴大機上後,它在喇叭低頻的表現令我驚艷,聽來更具張力,收放更好。也就是說,相較於VOVOX textura電源線,German Highend MCS-LGS-PSS更能提供擴大機需要的電力,使得擴大機更能有效掌控喇叭單體,尤其對於低頻單體的作動更加能抓得住。

簡單來說,用在擴大機的German Highend MCS-LGS-PSS,在導電力佳的特質上,帶來具層次、規模與堅實的低頻表現,整體三頻則趨於穩健。

VOVOX textura,在比較之下,則是不過不失,三頻表現中規中矩。

也因此,我的目標進而就是尋找換下VOVOX textura的電源線。


為什麼是Transparent?

其實在決定要哪條電源時,我也沒花多時間,「Transparent」這個品牌就已經是我鎖定的目標。

從網路上看到的評論與網友心得感想,Transparent的線材,多有中低頻厚實的表現,尤其他們家線材的導體都喜歡使用銅。

按照以往的使用經驗,銅導體確實在中低頻量感會帶來正面表現,因此「Transparent」雀屏中選。


該選哪一條呢?

當下鎖定目標廠牌後,搜尋資料得知Transparent我所能入手的電源線大概有幾個等級:

PowerLink MM2
Reference PowerLink (簡稱RPL)
Premium PowerLink
High Performance PowerLink

在電源線價格上,Transparent不會說太誇張,因此我的選擇就是頭2個:一個是 PowerLink MM2,一個是Reference PowerLink。

搜尋了一下二手價,前者要4萬出頭,後者則為2萬左右。考量手中預算,我傾向後者,也恰巧拍賣有一條,同時還為更新的MM2X版本,因此就這樣入手了。

 

TRPLMM2X-01.jpg
▲電源線外盒為紙盒,正上方可以看到LOGO,側標則標示型號與規格。

 

TRPLMM2X-02-1.jpg
▲為了防止線材亂動,裡面的硬海綿有挖出對應黑盒子外型的置放空間。

 

TRPLMM2X-02-2.jpg
▲除了線材,裡面就是一張簡單的型錄。


2011年推出MM2X,2015年進入OPUS G5世代

一家廠商要生存,持續推出新產品則是不得不為,Transparent當然也是依循這樣的規則,以下也整理了一下幾個比較重大的技術分野:

Reference
Reference XL (1997)
MM 電源線 (2001)
MM2 電源線 (2010) → MM2X 電源線 (2011)
OPUS G5 (2015)

我所購買的RPL為MM2X版本,從香港「Hi Fi音響」雜誌中得知為 2011年推出,台灣則是在2013年原廠來台進行產品發表會。

相隔一年,MM2與MM2X差在哪裡?

主要就是那個黑盒子,也可以叫作濾波盒,原廠表示發現調校濾波盒內的線路,可以進一步提升動態和解析。

 

TRPLMM2X-03-2.jpg
▲在黑盒子的後面,可以看到這條RPL電源線採用的黑盒子為MM2X版,有著相較MM2更好的動態與解析。


黑盒子,Transparent的好聲秘訣

除了訊號線外,只要是Transparent高階的產品,都會看到線身上有個黑盒子,它可以說是Transparent好聲的關鍵之一。

黑盒子裡面是什麼?

所找到的資料是說裡面是電感跟電阻,那它是幹嘛用的?主要就是用來消除噪訊。

在我們生活中,充斥著EMI電磁干擾與RFI射頻干擾,這些噪訊都會影響聲音訊號的傳遞,也使得音響系統無法忠實重播載體裡的音樂訊號。

Transparent於2013年在台進行的產品發表會中,產品經理David Schultz表示黑盒子裡面裝的是濾波網路模組(Network Module),透過將線材的噪訊消除,保留純粹的音樂訊號,使得動態與空間感得以不受噪訊干擾而減損。

濾波,連帶會讓人聯想到的就是音樂訊號是否也跟著減少,Transparent表示濾除的是1Mhz以上的高頻噪訊,香港「Hi Fi音響」雜誌則是說濾除200Mhz~1GHz。

無論是哪個,主要就是強調濾除的噪訊,已經遠遠超過人耳聆聽範圍 (20kHz),除了不會影響原本聽得見的音樂訊號,還能讓音樂背景變得較為安靜。

 

TRPLMM2X-03-1.jpg
▲RPL電源線濾除噪訊的黑盒子,材質為ABS塑膠,材質隨著產品等級提升,更高階為碳纖維,最高階為塑鋼。


線材導體與醫療等級的插頭

一條線,不外乎核心技術、導體材質、線材結構、屏蔽作法與插頭,Transparent主要的核心便是黑盒子,其餘部分,就沒有特別令人值得大書特書的。

一樣是在2013年的在台產品發表會,原廠表示Transparent使用的導體是5N無氧銅,粗度RPL為10AWG,相較於Siltech的金銀導體,是真的沒什麼好說的。

至於插頭部分,RPL用的是醫療級插頭,比較一些高價線材用的Furutech亮晶晶高階插頭,只能說求表現不求外觀了。

 

TRPLMM2X-06.jpg
▲導體用5N無氧銅,原廠認為銅線動聽有感情,導體材質不求貴金屬,更著重在製作細節上。

 

TRPLMM2X-04.jpg
▲一樣的理念也反映在插頭上,公插為醫療等級,標示規格為15A、125V。

 

TRPLMM2X-05.jpg
▲母插更樸實無華了,標示規格為10A、250V~。

聆聽系統:
喇叭─Wilson Audio Sasha W/P
訊源─Playback Designs MPS-5
擴大機─Gryphon Diablo
訊號線─Nordost Valhalla 1.5m (平衡頭)
喇叭線─German Highend LGS 2XL 3m
電源線─German Highend MCS-LGS-PSS 1.5m
        Transparent Reference PowerLink (MM2X) 2m


實線上機,訊源先行

由於當初就是想換掉VOVOX textura電源線,加上German Highend MCS-LGS-PSS電源線在擴大機表現也不錯,因此Transparent RPL電源線在2016年3月底時是先插在訊源Playback Desighns MPS-5上。

直接先說結論:

1.中低頻量感增加,帶來溫暖濃厚的聽感。

2.音質變得較為軟質,少了尖銳度,多了柔順感。

3.背景顯得更加沉穩,提高音量的壓迫性減輕。

在中低頻量感增加的部分,一時會讓我想到從Dynaudio Confidence C1書架喇叭換成落地喇叭的量感差異,也可以從中得知Transparent RPL較VOVOX textura更為大器,讓器材獲得更多的電源供應。

接著我們再從專輯來看看這些特質所帶來的表現差異。

《希雅 SIA This is Acting 超有戲》

我以專輯曲目第2首「Alive」來做比較。

SIA歌聲的厚度增加,唱到高音時,刺激性較為減輕而耐聽,但相對的,在穿透力上的表現較弱。

《超人:鋼鐵英雄》

一如往常,選擇了第17首「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are not saving the world?」。

在大場面發揮的很好,各部聲音定位穩定,更具存在感;各頻段依然保有協調性,低頻端的量感與動態也發揮得不錯。

《名琴的朝聖─史坦威之美/克列維》

整體來說,琴音多了潤澤感;低音鍵彈下後,弦振更具權威性。其中在第3首,曲末低音鍵延伸綿延性增加。

《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慕辛格指揮司圖加室內樂團)

在第11首的小提琴琴音多了甜味,場面更加開闊。但若以微部細節來說,VOVOX textura電源線的表現則較為凸出。


原來,插在擴大機這裡才是適得其所

音響這東西,真的是怕比較的。

我將Transparent RPL電源線插在訊源,但是我也想試試它插在擴大機的效果,因此隔了一週後,便將它跟German Highend MCS-LGS-PSS電源線換了位置。

這一換,讓我發現原先配置的問題,這問題就是耐聽有餘,動聽不足。

先說說兩條電源線互換後聽感的結論:

1.中高頻細節沒被較多的低頻量感遮掩,聆聽音樂更顯活生。

2.沒錯,低頻量感較少,但卻更堅實有力,更有彈性,更具層次。

3.動態表現與透明度更佳。

我試著去推想為什麼會這樣,以下是個人淺見。

German Highend電源線在導電上較靈敏,具收放性,本身也較無癖性,它提供需要的電量,隨傳隨到,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在擴大機上,它讓擴大機得以有效控制喇叭單體;在訊源上,它不供給過多的電,訊源本質也因而不受影響,三頻表現盡顯本色。

Transparent RPL電源線,銅線本質讓它提供比銀線更多的電量,適合較大電量需求的設備。

在擴大機上,擴大機本就需要較大電量以能駕馭操控喇叭單體,尤其Gryphon Diablo是大電流設計,因此問題不大,與以前相比,低頻量感略增且更具豐潤特質;但對於用電量需求較少的訊源,卻因而影響到三頻表現,過多的低頻吃掉了高頻的細節,影響到了活生感。

 

TRPLMM2X-07.jpg
▲Transparent以黑盒子為線材核心,German highend則以長結晶純銀導體為重心。


因為更動聽,所以聽更多

從上面看起來,換了Transparent RPL電源線好像沒有比VOVOX textura好,不!不!不!不是這樣。

換了線,還要插對位置才行。

在兩者互換後,CD櫃裡的CD可是一張一張被我拿出來,就是因為聽起來更動聽,才會欲罷不能聽更多。

在這樣的搭配下,聆聽專輯又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名琴的朝聖─史坦威之美/克列維》

在電源線互換後,這是我聽的第一張專輯,換線前被遮掩的鋼琴中高頻細節、空氣感、堂音殘響,就這樣又跑出來;而低音鍵的弦振層次及下潛,又比換線前好,此刻發覺這才是兩者的正確搭配。

第2首,彈奏的每個音符都粒粒分明,細節與解析上了一個檔次,也讓音符與音符間的連貫串音更加順暢。

第3首,一樣是曲末低音鍵的表現,Q彈的低頻與層次表現,讓弦振更具波動細節,尾韻或許少了濃郁,卻更能聽到後續延音。

第4首,在2分1秒處,彈琴輕重旋律更清晰可辨,克列維指彈的輕柔力道,似乎好像具了可視性。

《喜樂的寧靜 / 艾吉瓦班 & 愛爾克萊衛》(愛爾克萊衛=克列維)

還陶醉在上一張專輯鋼琴的表現,緊接著馬上再聽這張兩位大師的合作專輯。

在這張大提琴與鋼琴合奏的專輯中,大提琴在更多細節的支撐下更具形體擬真性;鋼琴高音清脆,低音沉潛伴隨弦振層次。而不論誰主誰從,每個樂符的動態、細節也更能歷歷可辨。

第16首,在1分55秒~2分15秒處,大提琴拉奏饒富玩趣,琴音線條快速轉折連綿的變化,忽快忽慢,忽長忽短,在三頻均衡的呈現下,讓平安夜的曲調伴隨夜精靈帶來的小俏皮。

《希雅 SIA This is Acting 超有戲》

SIA的歌聲又找回高亢具穿透力的特質,在系統音質更加豐潤後,卻不會感到尖銳不耐聽。

《超人:鋼鐵英雄》

在高低頻兼具,三頻表現更加平衡的助力下,音樂規模更顯龐大。這次不只第17首,其他首的表現也吸引了我的注意。

第3首,在2分27秒處,鋪底的低頻、背景音與鋼琴層次分明。

第8首,由弦樂、管樂、電子合成樂交織成的音樂場面,定位分明又融成一體,聽起來爽快極了。

《冰與火之歌》第三季原聲帶

第2首,曲目中的鼓聲Q彈有勁,從〝咚〞變成〝通〞,感受到了鼓槌敲打鼓皮的瞬間,鼓皮的彈性變化。

電影原聲帶─《我們買了動物園》與《他不笨,他是我爸爸》歌曲版

在前者的最後一首與後者的第6首,原先略顯浮躁的器樂伴奏,在系統透明性更佳的情況下,更多樂器演奏細節進而浮出,讓我可以更專注在樂手的彈奏而無噪感。

在後者的第5首,於21秒處的金屬搖鈴類樂器,雖然只是在背景幫襯,一樣由於聲音更具透明度,因此樂器撞擊的聲音殘響更能辨識。


和聲者音色可聞可辨

OFF LIVE - Taylor Swift "Love Story" Live On The Seine, Paris

這我是使用iPad利用AirPlay與Apple TV串連播放的,其中Apple TV再用光纖線與Playback Designs MPS-5連接。

這首歌曲,以往我都是專注在Taylor Swift的歌聲上,但在這樣的搭配上,卻讓我對於男和聲的音色可清晰辨識。

《他不笨,他是我爸爸》歌曲版

在第10首,主唱沙啞,和聲溫文;在第19首,主唱直爽,和聲細膩。一樣,在更多細節的助力下,聲音的解析與透明度更好,主唱和聲的音色辨識,也變得更加簡單。


一線之差,更上層樓

Transparent RPL電源線,無論是使用在訊源或是擴大機,帶來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的。

當然,訊源使用German Highend MCS-LGS-PSS,擴大機使用Transparent RPL,為我帶來更多的細節,更好的透明度;尤其在低頻表現上,量感雖比插在訊源少,但卻更具層次與彈性。

除此之外,擴大機在獲得更多電能的支援下,更能控制喇叭單體,動態也有更佳的表現。

這樣的搭配,聽起鋼琴是高低有致;小提琴高把位不刺,線條更帶潤澤;大提琴拉奏更具細節,音形更加凝聚具象。

以往我個人不認為電源線影響聲音表現程度會大於喇叭線,這次換上Transparent RPL電源線,感受卻打破既往印象。

如果現在問我線材影響聲音表現的程度大小,我的排名會變成這樣:

電源線 〉= 喇叭線 〉訊號線

當然,這是自己實測後的心得,每個人的音響系統與空間及電源管理不同,感受必然也會不同。

當初喇叭線Audioquest CV-8與German Highend LGS 2XL,兩者的差異相當明顯;而訊號線,則是系統升級後,才陸續能鑑別差異性。

仔細思考為什麼如此,其實也不難懂,一個很根本的要素,器材是吃電的。得到較少噪訊的電源供應,自然容易得到好聲,這也是為什麼音響系統需要電源專線的關係。

當你選了一條導體精純,屏蔽良善,結構紮實,作工實在的電源線,在搭配良好的音響系統上,是可以很明顯聽出變化的。

在這次Transparent RPL電源線上機後所帶來的正面效應,也讓我對於更高階的PowerLink MM2X更有興趣了。

在看過的評論中,相較於RPL,它用在訊源,不會因為濃厚低頻掩蓋中高頻的表現,除了甜美潤澤,清晰度更好,結像更聚焦,大場面與低頻的能量、下潛度與控制力也大有進展。

用在擴大機,它帶來的是生動又清澈甜美的能量,有著力量與速度的動態,卻又兼顧弱音細節。

評論真是令人看得心癢癢,哪天說不一定二手區出現優質良品時,我想,入手就更加不會遲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do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