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兒童網

金麥浪 桑葚(春天) 黃橙橙的金針花海 玫瑰(春天) 盛開油菜花為大地鋪上一條金色的毯子 彩葉芋(春天)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藍染(全年) 鴨稻(全年) 金針花 賞櫻花 綻放的白色油桐花有五月雪的美稱 盛開的木棉花 吃西瓜 螢火蟲 賞鯨 孤挺花(春天) 溫室(全年) 賞桐花 純白色的海芋在風中輕輕搖曳
目前位置:首頁 / Mita萬花筒 / 生物 / 動物 /
 

牛場數量

 牛在臺灣傳統農村社會中扮演多重功能與角色。在實質功能上,牛隻載有運無,代步致遠,在水田與蔗園中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在經濟價值上,牛隻常被用作交易的籌碼或以金錢買賣,成為家庭生計的依賴。在歷史意義上,耕牛跟著人類由南至北、由西而東開發墾殖,隨其拓荒足跡所至,過程中牛隻的數目與田園開墾面積成正比,可視為臺灣開發史的一種指標。在生活文化上,臺灣農民在與耕牛相處三百年之後,牛早已經成為農村歷史、生活與文化的一部分。臺灣農民常自稱「臺灣牛」,意指任人使喚、耐磨又耐操的特性。臺灣諺語中也常利用「牛」來打比方,例如「無掛牛嘴籠」指小孩貪嘴。由此可見,在傳統農村社會中,牛與農民生活精神與物質上的關係實為密不可分。

 水牛與一般牛(黃牛、專用乳牛及肉牛)在分類學上為不同屬,不能互相交配繁殖。依據統計,至民國 94 年底,全國飼養乳牛戶數為 638 戶,乳牛在養頭數約 10 萬頭,平均每戶飼養 157 頭。泌乳牛在養頭數約 5 萬 3 千頭,年產乳量總共 30 萬 3 千公噸,主要供加工為鮮乳,每頭乳牛年平均產乳量 5,710 公斤,全年牛乳產業產值達 60.3 億餘元,但夏季乳源不足,冬季則有剩餘,目前每年仍需進口大量加工乳製品。另外,因為牛肉早已開放進口,肉牛年屠宰約 3 萬頭,牛肉自給率為 7 %,全年肉牛產業產值達 16.8 億餘元。

 目前臺灣牛隻品種,乳牛以荷蘭牛為主;肉牛品種則以黃牛及黃雜牛為主,以下簡略介紹兩種臺灣本土牛種,以及常見品種。

牛

台灣黃牛 臺灣黃牛 (Taiwan yellow cattle)

 黃牛輸入臺灣的時間較早,根據紀錄,在漢人移進臺灣前,西部海岸的平埔族人已開始飼養黃牛。西元六世紀之後,黃牛跟隨先民陸續移入臺灣,明末先民來臺墾荒,黃牛也隨著大批移入。西元 1624 年,荷蘭人自澎湖引進臺灣黃牛,積極開墾臺灣西南。日治時期,雖有印度牛及其他牛種亦被引入以改進臺灣黃牛,但當時改良工作難以普遍推廣,再加上天然地理屏障,臺灣黃牛因此形成具有獨特遺傳背景的本土品種。

 臺灣黃牛體型小,成熟的母牛體重 350 ~ 400 公斤,公牛體重 600 ~ 800 公斤,仔牛出生體重 18 ~ 23 公斤。體健性馴的臺灣黃牛,毛色為深淺不同的黃、黑、褐、紅、白色及其間不同的混合色,腹部、四肢內側及後腿後緣的膚色比較淺。角為暗灰色,頸部的皮下垂。有一則有趣的民間傳說,說黃牛的皮膚之所以鬆垂,是因為黃牛仙與水牛仙在溪邊一起玩水時,黃牛仙穿錯了體型較大的水牛仙的衣服,所以黃牛身上的皮看起來鬆垮垮的,反倒是水牛的皮看起來包得緊緊的,像是穿了小一號的衣服一樣。

 黃牛原本為農役耕作使用, 在曳引機出現後轉供肉用。民國63年臺灣開放冷凍牛肉進口後,黃牛(包括種牛)數量日漸稀少。民國 77 年,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開始執行「臺灣黃牛種原保存計畫」,致力保存臺灣黃牛本土種原。

台灣水牛 臺灣水牛 (Taiwan water buffalo)

 臺灣水牛曾在西元 1624 年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西元 1630 年左右明末清初時,中國曾發起一牛三金制,獎勵福建難民移住台灣,「一牛」指的就是水牛。

 臺灣水牛為印度種沼澤型水牛,性情溫和,特徵是體色灰黑,體毛稀疏,角大而向後彎。因為水牛皮厚,生性怕熱,喜歡泡在泥漿水中,降低體溫。所以在農作勞役時,農家常會幫水牛塗上泥巴或潑水淋背以降溫,一般潑水的效果可維持二十分鐘,塗泥則可達兩小時以上。

 在臺灣,水牛頭數最多的時期高達 36 萬頭。水牛與先民共同開拓臺灣的水稻文化,是台灣農業的大功臣之一。水牛性情溫和,對臺灣高溫多溼的氣候環境適應佳,耐粗飼,抗病力強。民國 73 年,畜產試驗所在花蓮種畜繁殖場成立「臺灣水牛培育中心」,協助臺灣水牛的保種與推廣工作。

聖達牛 (Santa gertrudis)

 聖達牛是美國人利用肉用短角牛 (Shorthorn) 與布拉曼牛 (Brahman) 雜交固定產生的新品種,於西元 1962 年自美國引進臺灣。 聖達牛具有溫帶牛及熱帶牛的血統,具備溫帶品種生長發育迅速、早熟、屠體品質優良的優點,以及熱帶品種抗熱耐粗、耐壁蝨等優良特性,缺點是繁殖效率較低。

 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經過多年的研究,認定聖達牛能適應臺灣的氣候及地理環境後,在西元 1970 年後嘗試將聖達牛與臺灣黃牛雜交繁殖,希望進一步提升黃牛的經濟價值。目前民間的純種聖達牛不多,大多為聖達牛與黃牛的雜交品種。

荷蘭牛 荷蘭牛 (Holstein)

 原產於荷蘭的荷蘭牛,黑白花色是遠近馳名的註冊商標。日治時期,日本人將荷蘭牛由日本引進臺灣,開啟臺灣乳牛的畜養事業。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擠乳業隨著日本人的撤退幾乎消失。至光復後,民間又開始陸續引進荷蘭牛。

 荷蘭牛乳房大而豐滿,是臺灣目前主要生產用乳牛品種,每頭優質母牛每年的產乳量達一萬公斤以上。不過荷蘭牛為溫帶乳牛,生性喜歡涼爽的天氣,而臺灣炎熱的氣候往往對荷蘭牛的生長造成緊迫,導致產乳量降低並影響乳牛健康。

 

乳牛榨乳作業情形  民國 49 年,國立臺灣大學畜產學系利用人工授精技術,在臺灣產下第一頭由美國冷凍精液受胎的荷蘭乳牛;民國 63 年,畜試所開始向民間推廣乳牛人工授精技術並配送冷凍精液。經過統計,民國 94 年年底臺灣計有酪農 638 戶,其中臺南市、屏東縣、彰化縣共占五成,可產乳母牛數約 5 萬多頭,當年總產乳量約為 30 萬公噸。






資料來源
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農林漁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製作)

最後更新時間:110-02-05 人氣指數:49532
 
回上方回上一頁  
:::更多推薦單元
Mita漫畫
Mita愛卡拉
Mita好朋友
歷史文化館
探訪農村
下載行事曆
秋季植栽
i玩魔法書
著色畫
元氣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