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清 顧炎武:廉恥

顧炎武
font print 人氣: 1346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1日訊】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行己有恥:人有羞恥心,凡認為可恥的事就不去做。
三代:夏、商、周三朝。
捐:捨棄、拋棄。
顏氏家訓:書名。北齊顏之推撰,二十篇。是書論立身治家之道,辨正世俗之謬,以訓後人,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經訓。
鮮卑:本屬東胡族。分布在西喇木倫河、洮兒河間,因鮮卑山而得名。漢代時被匈奴打敗,分鮮卑、匈奴二支,匈奴亡後,漸移居匈奴故地。晉時為五胡之一,燕國慕容氏、涼國禿髮氏、秦國乞伏氏及魏國拓跋氏,皆鮮卑族。今為通古斯系。
伏事:服侍伺候。
汝曹:汝輩、你們。
小宛:詩經小雅的篇名。共六章。根據詩序:「小宛,大夫刺宣王也。」或亦指為傷時之詩。
閹然:隱蔽、掩藏的樣子。
媚於世:求悅於世人。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年 ~ 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以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蘇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為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出生在明朝末年,從小已愛讀《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史記》等書,又關心國家大事。清兵入關後,清廷以官爵籠絡文人、學者,有人推薦顧炎武當官,他認為易主而事是喪失氣節,寧死不允。顧炎武未投効當朝,反而參加了反清義軍,後因惜勢孤力弱而失敗。

顧炎武離開家鄉,到北方遊歷,一方面考察民情、研究學術,另一方面參加抗清活動。他把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編成《日知錄》,指出一個國家的興盛與滅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一直流傳到今天。

顧炎武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提出以“實學”代替“理學”的主張。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除《日知錄》外,另有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音:觸)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音:照)小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纔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淨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簣(音:愧)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音:拿)一小舟擁毳(音:翠)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音:松) 沆碭(音:行蕩),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音:西),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音:巒),笑啼雜之,環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音:則),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音:恍),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淨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 五人者,蓋當蓼(音:瞭)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音:腳),何也?
  • 癸丑之三月晦
    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 聞此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 丙辰歲余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岳,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音:現)作,潯陽與奴子俱後。余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 無法想像,沒有芭蕉的東方庭院,也無法想像,沒有芭蕉的古典文學。沒有那一簇簇葉面舒張,深碧漫展的芭蕉葉,開在白粉牆邊,湖石畔,生在三月的薰風裡,長夏的庭院中。古老的文學,沒有那一襲輕碧濃綠的芭蕉,千年來,那夜夜夜夜的雨,竟落向何處呢?那夜雨裡,那孤獨的,冤屈的,寂寞的,抑鬱的,在人世間受遍磨難的孤苦靈魂,又與誰共鳴?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 一座燕子樓,引來文人墨客無限懷念。而樓主是大唐的一名歌妓,名叫關盼盼。白居易、蘇軾、文天祥等人吟詠燕子樓,必會提起那位忠貞的美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