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限制第三方cookie的跨網域權,也將逐漸淘汰Chrome中的User Agent(用戶代理)

千葉 熊
5 min readJan 16, 2020

Google於2020年1月14發佈,計畫將於兩年後中止支援第三方cookie(third-party cookies)

詳細請看:TechCrunch原文

Google wants to phase out support for third-party cookies in Chrome within two years

在2020年2月,Google將釋出的Chrome 80中採用新的cookie安全模型,預設無法跨站台存取,如果開發者想要跨網域存取cookie,必須要明確使用SameSite=None語法,當沒有特別指定時,Chrome將預設拒絕cookie被跨網域存取。

在許多大數據應用領域(尤其在數位廣告投遞)重度依賴cookie做為用戶行為收集的媒介,在沒有自有流量/服務平台的公司,往往需要埋設追蹤碼在合作的媒體或服務平台上,藉以收集、分析用戶,限制第三方cookie的跨網域存取,無疑是對這些以收集用戶數據的服務一個嚴重的打擊。

雖然Google也提出所謂的Privacy Sandbox(隱私沙盒),來保證需要取得用戶數據的需求能獲得一定程度上轉移,但僅能取得統計匯總後的數據。

「天地萬物﹐朕賜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 — 滿城盡帶黃金甲

而且在Privacy Sandbox(隱私沙盒)計畫中,還有一個可能會讓數據收集開發者更震撼的消息,就是Google宣佈也將逐漸淘汰Chrome中的User Agent(用戶代理)。

什麼是User Agent(用戶代理),作為現代瀏覽器與伺服器在進行連接時,發送給網站的一段文字,以Mozilla Firefox為例:

Mozilla / 5.0(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rv:71.0)Gecko / 20100101 Firefox / 72.0

這一段文字,可使網站開發人員記錄,他們網站的訪客,是用什麼樣的作業系統與版本以及瀏覽器類型及其版本號。

早在1990年代,作為Netscape瀏覽器的一部份一直沿用至今的User Agent(用戶代理),為什麼要淘汰掉?因為Google認為這個機制已成為許多麻煩的根源。

Google工程師Yoav Weiss:User Agent(用戶代理)長期以來被數位廣告用作追蹤與識別網站訪問的方式,這不僅會帶來瀏覽器與網站開發上的兼容性問題,還有用戶隱私上的問題。

由於Google之外的其它瀏覽器競爭者,如Firefox、Safari等,都各自發佈自家的反追蹤技術與實作,開發者們也陸陸續續在尋求cookie之外的解決方案,例如Browser Fingerprinting,就是利用User Agent(用戶代理)與使用者在作業系統與瀏覽器上的差異值所計算出來的用戶識別方案。

Browser Fingerprinting

既然要保護用戶隱私,除了cookie之外衍生出的技術,也要從根本上進行防堵,User Agent(用戶代理)與能被開發者從瀏覽器取得的數據也一起被包進此次的計畫堵起來了。

明顯可見,在打著隱私權的主題,Google是下了決心將所有與用戶隱私追蹤的所有可能都清除掉(當然也是因為市佔率與業務佈局大致完成了吧?)。

當然,Google也提出了階段性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將User Agent(用戶代理)化零為整,不再給出個別化的而是匯整後的資訊,例如,Chrome與Chrome mobile統整為Chrome,這意味著將來開發者無法判別使用者是桌機還是手機,並給出了一個時間表:

從2020 年3 月中旬的Chrome 81 版本開始,Google 將在Chrome 控制台中為讀取User Agent字串的網頁顯示警告,以便網站開發者調整相關代碼。

到2020 年6 月上旬的Chrome 83 版本,Google 將凍結User Agent字串中的Chrome 瀏覽器版本信息,並統一操作系統的版本號。

至2020 年9 月中旬的Chrome 85 版本,Google 將統一User Agent字符串中的桌面操作系統,並指定為通用值(行動設備亦如此)。

至此,以cookie與User Agent為核心的追蹤、收集、分析技術的發展將隨著Google、Mozilla、Apple在隱私政策的限縮中,逐步走向盡頭。

雖然對於擁有第一方流量與數據的媒體平台、服務而言,衝擊相對小,但數據分析與策略發展的人員,應認真的審視並評估數據收集策略,變更長期以來tracking以cookie與User Agent為重心的方式,轉向收集其它的資訊源或以內容定義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