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親美友中」是台灣生存的最佳策略

  • 馮兆音
  • 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親美友中,是台灣最適當的國家策略。」正在訪美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華盛頓回答BBC中文提問時,如此闡述他對台灣外交策略的判斷。

柯文哲被認為即將宣佈參選台灣總統,他訪美期間說了什麼、沒說什麼,在台、美、中三地都將備受關注。

在訪美此程最重要的一站華盛頓,他在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就台灣的現狀與未來發言。柯文哲在演講中稱,台灣要在美中兩大國之間求「生存」,必須「智慧且堅強」(wise and strong)。

台灣要親美日友中

美中關係緊張之時,台灣應採用何種「智慧且堅強」的策略?

柯文哲回應BBC中文提問說 :「親美友中,態度上親美,但也不要把中國當敵人,是台灣最適當的國家戰略。」柯文哲補充說明稱,美日是一體同盟,這個策略也意味著親近日本。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柯文哲在華府智庫演講,提「親美友中」為台灣最佳外交戰略。

柯文哲稱,此次訪美過程中他觀察到,美國政壇整體態度是「防中」,美中對抗的局勢已經形成。他坦言,在中美台三角之中,台灣擁有「中國硬件,美國軟件」,則與中國同文同種,但價值觀上跟美國相近,位置尷尬。

他認為,在這種局勢下,台灣應持謹慎態度,反對利用美中衝突,操縱外交槓桿謀黨爭之利。

「台灣自己要小心,美中對抗是一個局面,台灣應該想自己如何survive(存活),而不是想如何leverage(以小搏大)。」柯文哲反覆說,人民福祉應是最優先考慮,如果把美中對抗當作政黨輪替的槓桿,對台灣人民不利。

這不是柯第一次提出「親美日友中」的論述。在2017年6月在台接受議員質詢時,他就表示過「友中、親美、靠日」的態度。

去年10月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柯文哲曾說,在美中對抗之間,台灣不過是「架上的商品」,必須清楚自身位置且設法提升價值。被問到特朗普會不會出賣台灣時,柯文哲馬上回答說「當然」。

訪問華府期間,柯被問到以上答案是否改變時,並未正面回答,只稱美國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美國內部也存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所以「don't worry」(不必擔心)。

柯文哲此前還拜訪了白宮國安會與國務院,與國務院代理亞太副助卿史墨客(Hanscom Smith)、國安會主管中、台與蒙古事務的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等美方官員會晤,完成了此前總統參選人訪美的標配行程。

跳過 Twitter 帖子, 1
允許Twitter内容

此文包含Twitter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Twitter曲奇政策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

結尾 Twitter 帖子, 1

「柯P」留下的金句與問號

台灣在中美間微妙的位置決定了,台灣總統候選人大多會在選舉前訪美接受「面試」。一方面爭取美方的信任,另一方面向台灣人證明,自己有能力取得美方的信任。

被認為很可能加入2020年總統選戰的柯文哲也不例外。

柯演講時使用的40頁白底黑字演示文稿PPT,以他的簡歷揭幕,讓這場演講顯得更像是一場政治面試了。

「你先就座,我會介紹你。」演講活動開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羅曼(Walter Lohman)與柯文哲一同步出,邊走邊低聲對他說。

人稱「柯P」(柯文哲曾是醫學院教授,學生習慣叫他柯P,取Professor之意)的柯市長一坐下來,先扭開桌上的瓶裝礦泉水,咕咚地喝下一大口。

首次赴美「面試」,他似乎有點緊張。曾擔任外科醫生30年的他,只有分享在手術台上收獲的經驗與哲學時,才顯得尤其自在。

即便是談論兩岸關係,他也以醫患關係為例,表達他相信善意的信念。「醫生對病人好,不一定得到病人友善的回應,但是99.5%的情況,」他說,「活在世上,不要為0.5%放棄99.5%。」

「柯P」貼近日常、直言不諱的話術,是他以政治素人之姿兩度贏得台北市長選舉、成為總統大位有力競爭者的關鍵因素。

創造言簡意賅的金句,一向是他的特長。演講當日,柯市長不吝分享他的政治策略金句:作為大國爭霸下體量較小的玩家,台灣要「智慧而堅強」、「親美友中」;台灣政治人物要建立兩岸互信、以人民的福祉為最高考量……每句發言幾乎都以他的口頭禪"ok"作結,十分「柯P」。

然而,宏觀策略的表述之後,具體政策的闡述戛然而止,柯市長留下了許多問號。在美中對抗之中,台灣如何能不被迫選邊站、與兩國同時保有友好關係?自稱抱持善意的他,打算如何建立兩岸互信?兩岸對台灣地位認定存在根本差異的這一難題,他提出的「五個互信」,能解嗎?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在藍綠包夾中「險勝」

「五個互相」建立兩岸信任

繼「兩岸一家親」的表態與建立台北上海雙城論壇的溝通渠道,柯文哲在訪美期間提出 「五個互相」 的兩岸交往方針: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

「兩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已經沒有互信了,」他以「僵局」形容2016年至今的兩岸關係。

他在演講中指出,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認知是「一中各表」,但中國的理解是「一中」;隸屬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則主張「維持現狀」,但給北京的觀感是台灣一直在去中國化、去蔣化。

「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跟中國完全沒辦法對話,」柯文哲說。他被認為是藍綠對峙之外「白色勢力」的代表人物。

「開放和友善的態度是第一步,透過交流才會有信任,當彼此沒有信任的時候,做什麼都沒有用。」

跳過 Twitter 帖子, 2
允許Twitter内容

此文包含Twitter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Twitter曲奇政策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

結尾 Twitter 帖子, 2

訪美之前,柯文哲剛結束在以色列的訪問。他引述當地猶太人與穆斯林之間持續數百年至今仍未解決的爭端,稱「我們不要幻想在很短時間內解決很多問題。」

身在美國的觀察家如何評價柯文哲的兩岸表述?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對BBC中文說,關於如今及未來長期的兩岸情勢,柯文哲似乎有 「實用主義、並非不切實際的」想法。

多位研究台灣的美國智庫學者在19日(周二)與柯文哲召開閉門會議。參與會議的包道格評價,柯文哲比他預期中「更精微、有實質性(nuanced and substantive)」,給他留下正面的第一印象。包道格稱,由於是閉門會議,不便透露柯發言內容,但包道格本人談論的話題涉及兩岸關係、城市管理、台灣政治與司法議題。

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博士候選人、台灣政治博客《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陳方隅則認為,柯文哲的演講有空洞的表態,但迴避了諸多關鍵問題。

「他一直說要繼續兩岸交流,那交流之後,如果沒改變呢?中國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台灣如何『友中』?智慧的對外政策,具體包括什麼內容呢?他並沒有回答這些問題,」陳方隅對BBC中文說。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黎安友(Andrew Nathan)早前在紐約與柯文哲進行早餐會。黎安友受訪時表示,如果柯與華府能互相了解,華府可能將認為他是可接受的總統候選人。

然而,黎安友對柯文哲提出的「兩岸一家親」持保留態度。他認為,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上正與大陸人漸行漸遠。如果將來中國變得更民主,或許台灣的身份認同會更接近大陸。「但現在,我看不到『兩岸一家親』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