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養成-表演式教學》書摘-肢體動作篇:簡潔俐落,統合力佳

書名:名師養成:表演式教學
作者:洪曉芬 (Emily H.)    /    出版者:橙智教育集團
《名師養成:表演式教學》訂購        目錄
《書摘》肢體動作篇:簡潔俐落,統合力佳
在準備教學設計時,除了要注意創意、魅力、肢體表現力…等,時間的掌握亦是相當重要。正式課程中,授課時數受到課程綱要以及學期時間的影響,教師必須分配好上課時數,否則會前面的課程過於仔細,後面的課程因時間有限而縮短教學時間。
正式教學須重視時間掌控,試教時亦必須著眼探究。由於試教應試者眾多,每一位應試者不太可能完成一堂正式教學,僅能進行濃縮式示範教學,試教的時間則多為短促的十至十五分鐘,如何在短暫的時間中展現最完美的教學,考驗著每位應試者的智慧。
對教學時間的掌握與拿捏,決定了每一位教師或準教師們是否能在教學舞臺上展現能力的一大關鍵。
案例說明
A老師在試教時設計了國語科《象形文字》單元的教學,他準備了教學步驟為介紹世界上的各種象形文字→看象形文字說故事→文字學習單。教學重點在於「看象形文字說故事」,讓學生明白現在文字的由來。在試教進行中,他揭示了三張大示圖,一為中國的象形文字,一為埃及的聖書字,一為馬雅的鬼首字,並依次說明三大象形字的來源、區別、讀音與意義。
當他介紹完世界三大象形文字之後,時間已過了八分鐘,只剩二分鐘無法進行主要教學,而將「看象形文字說故事」的階段刪減,直接進入最後階段,請幾位同學回答學習單問題而結束試教。
B老師在試教中設計了兒童新詩的教學,他準備的教學步驟為童詩示範→童詩排列→童詩創作。
B老師先以範例說明童詩的寫作方式,如句型、押韻等,接著將寫好的句卡展示在黑板上,說明這是一首有關四季的童詩,所以排列的順序為春、夏、秋、冬,到此步驟的時間只用了六分鐘;剩下的時間原本設計為學生的創作,不幸的是,該次試教是無學生的試教方式,B老師只好假裝請一位學生進行童詩創作,並於第七分鐘結束試教。
A、B二位老師的試教都是失敗了。A老師的第一步驟解說過於詳細,沒有把握到簡要說明而過於冗長,使得最精彩的重點-「看象形文字說故事」的活動無法進行。A老師原本準備了頗具活潑新奇的摩些族故事詩,是一種以圖畫形式所組成故事詩,沒有任何文字,只有簡單易懂的圖畫,能讓學生發揮創意,可惜因時間因素,A老師的準備完全沒有派上用場。
B老師的課程設計將時間管控至剛剛好,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站上舞台,人只要一緊張,說話速度便會加快,加上他的課程設計較少,無法以備用活動去補足空白的時間。
在試教中,應試者必須盡量運用整體時間,離規定時間越相近越好,九分多鐘或十四分鐘多結束教學是較為理想的時間控制。應試者對於時間的掌控,在主考官們的評分上佔有一定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應試者的統合能力。將時間有效運用與調度,也是每位應試者所需具備的能力。
以上兩例都是試教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正式的教學中也有類似情形發生。如A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需要近二百分鐘的教學時數,亦即需要4至5堂課的時間,若依此進行實際教學,勢必影響到其他單元的授課時數。
打破慣性 重新塑造 建立統合力
大部分的教師都有這種感受:下學期的課程往往像颱風過境一般,快速掃過、囫圇吞棗,主因是下學期時間既短、活動又多,教師們容易產生緊張紛亂的情緒,無法好好發揮教學能力。
對此問題,我們可透過『肢體定點』、『瘋人舞』、『肢體折疊』的練習,來培養出良好的統合能力。這三項練習的特點是:將慣有的肢體活動、行為模式破壞之後,重新建立簡單、俐落的統合能力。
肢體動作透露出一個人的表達訊息,一個動作的完成包含了許多的意涵,如縝密的規劃能力以及風險拆解的應變能力,內向的人有內向的肢體表達方式,專業的人的動作一定是簡單、專注,每個舉手投足都有目的性,甚少瑣碎無謂的動作。換句話說,一個專業的人具有絕佳的統合能力,統合能力即是教師所需要的能力,但是人常有一些習慣性的動作,無法達到簡單、專注及具有目的性的統合能力,就必須將自身的肢體慣性打破。
在『肢體定點』練習中,所做的動作已不再是你平常的動作,就表示你已經將打破你的肢體慣性,一旦破壞慣性,便會建立新的肢體動作,新的肢體動作經過你的整合,會出現簡潔、具目的性的動作。若能整合你的肢體動作,你在教學應用上也就能整合調度你的時間分配。
練習『肢體定點』時,破除自身慣性肢體動作後,便可以運用『瘋人舞』去破除你的瑣碎動作。『瘋人舞』練習時,你可能會發現:常常動了眉毛就忘了嘴巴,動了眼睛就忘了鼻子,動了手、腰、膝蓋就忘了臉部的動作,動了全身肢體就忘了脖子,所以你必須要時時提醒自己,哪個部位遺漏了,必須補充相關的動作。當練習熟悉之後,你會明白該動哪個部位時就動哪個部位,便能將繁瑣的肢體動作簡化,這即是統合力的作用。
課程教學上亦是如此,A老師在解說象形文字的意義時,做了過多的繁瑣動作,以致忘了時間,就像『瘋人舞』,動了眼睛會忘了眉毛的道理一樣。他若能在解說象形文字的意義上具有統合能力,他會清楚了解時間的調度安排,便能表現得精彩又完美。
我們每個人的動作常是固定的,不過通常沒有自覺,常會不經意表現出自己固定性的動作,如習慣戴眼鏡的人,常會有用手去推眼鏡的動作,即使沒戴眼鏡,也會不自覺做出推眼鏡的動作。這些動作都是瑣碎、不必要的,因此可以運用『肢體定點』、『瘋人舞』練習破除肢體慣性,減少無謂多餘的動作。
有破壞,當然必須有建設。我們可以藉著『肢體折疊』練習來重建肢體動作。經過『肢體折疊』連續訓練,能將簡單、有力、不拖泥帶水的動作運用至日常生活中。
如果B老師可以運用『肢體折疊』練習,在時間的掌握與調度上更加簡潔有力,將課程活動分為一到十的步驟,每個數字用時間代替,如一分鐘、二分鐘……演練時每數到一個時間就進行教學步驟,如此一來時間的掌握與調度就能更精準,統合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將不再有時間未到便提早結束的窘境。

《本文摘錄自第三篇舞台運用篇》

延伸閱讀:

●《名師養成-表演式教學》目錄

●自序-在最短的時間,讓大家對你的教學印象深刻?

●書摘-勝出的關鍵:表演讓自己被看見

●更多實務操作演練,歡迎選購  《名師養成-表演式教學》

●更加了解 Emily 老師部落格  Emily 老師 FB粉絲專頁

Scroll to top
Call Now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