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法律

關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從該協議內文來看,特別是第二章第四條的規定,如果雙方有任何不公平或不符合WTO精神的制度,他方可以要求改善。

換言之,就法論法的角度來看,如果這個協議真的對雙方有拘束力,則郝先生所擔心的情況不會發生。

我們要問的是中國假如真的霸道不講理,片面不開放而只有台灣開放,那會是怎樣的狀況?

一、郝先生跟多數媒體都錯了

依據經濟學大師Armen Alchian所發明的經濟學定律,出口到國外的水果往往遠比當地販賣的來得品質更好,其原因在於成本效益,後來張五常更於著作「經濟解釋」中補充了「寄託量」的概念:假設一個箱子的運費是固定的,則多數人都會選擇將一個箱子塞得越多越好,使得每單位成分所分配到的運費最低。真實世界裡,台北市隨袋徵收的垃圾袋,塞得永遠比其他縣市來得滿,這是這個經濟學定理的體現。

基於同樣的邏輯,大陸商人真要來台,其主打的也不會是中低階層的,自然也看不上小生意的蠅頭小利。正確的經濟邏輯,既然要跨海做生意,一定要打高階才值得這些成本。換言之,大陸商人開放之後真的來台,受衝擊的應該是台灣大規模的連鎖企業,或者走高檔精緻路線的商品/服務業。

實證來看,當年台灣開放美國連鎖企業來台,第一個進入的是美國龍頭麥當勞,在當年打的也是高貴的美式生活享受,而非打低階的大眾飲食。即便到現在,台灣麥當勞相對於一般沒品牌的小吃攤售價,仍然是較貴的。更近一點,大S的婆婆來台灣開餐廳,也是打中高階市場,可不是打平民的川菜小館(當然,"想打xx市場"與"能不能打下xx市場" 是兩碼子事)。

從麥當勞等眾多美國速食業進入台灣這段歷史來看,財大氣粗的美國財團,並沒有把台灣的陽春麵攤給消滅掉,反而其中央廚房的新穎觀念,造就了台灣如「鬍鬚張」這種淬鍊過的傳統小吃企業。

二、中國商人也不見得想來台灣市場

台灣不是什麼大市場,特別在影視與出版業這一塊,相較於中國,是小得非常多的;這點從中國能有許多冷門翻譯書存在,但是台灣沒有,就略知一二。

而出版業乃至於影視娛樂行業,規模經濟的效應是遠遠高於其他種行業,其原因來自於「相較於其他行業,此二種產業存在非常低的邊際成本」。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選秀節目經費遠比台灣多,一來因為觀眾多所以廠商願意出更高價買廣告;二來,在節目上的投資,其邊際產出遠大過台灣的。我們假設節目不賣廣告,改如HBO之類衛星節目般依頻道收費 — 同樣花1000萬製作一個節目,假設在兩岸收視率均百分百,一人收1元,在台灣也不過收到2300萬元,在大陸可是能收到10幾億!「人多好辦事」,在這兩種行業是非常明顯的。

以張五常經濟解釋卷二中所舉的出版社例子:在2000年於香港出版500本書與8000本書,其平均印刷成本(包含材料、印刷、油墨、過膠…等費用),分別是15.89與4.93港元。前者是後者的3倍!著除了讓我們知道市場大,平均成本大降之後,出版商可以多賺多少;也讓我們知道暢銷書作者有多好賺!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我是大陸出版商,我有什麼誘因非得到台灣投資出版不可?

從經濟學成本角度來看,大陸出版商在大陸既有的出版體系、印刷設備乃至於經銷渠道(包含需要取得的證照以及須打通關的賄賂),都已經是付出過、投資了的租值,邊際上每出一批書號的書,其成本包含:a. 上頭成本(不開張也得養活的員工與廠房的租金等)與 b. 直接成本(印書所需付出的版稅及物料成本等)。

但是大陸出版商來台灣,則得重新建立新的,亦或學習、融入台灣既有的出版體系、投資新的印刷設備,建立或融入既有的經銷渠道。這些,全都會變成大陸出版商來台投資時所要面對的直接成本。而正常且理性的商人,除非他預測他在台灣的收入能大於等於這些即將付出的投資成本以及未來發行的直接成本,否則他一定不會進入這個市場。

當年黎智英成功將壹傳媒轉入台灣,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產物(簡單說,當時臺灣的報章雜誌太弱了)。我不認為就台灣的出版業來說,還有類似當年黎智英所看到的機會。

因此,在台灣出版或娛樂傳媒環境先天失調(因為市場較小)加上既有競爭對手已經非常多,我不認為開放台灣市場會讓大陸出版商躍躍欲試。當然,少數有利基市場的,可以或以為可以克服前述的直接投資成本的商人還是會前進台灣,但多數應該會理性地撇開不管。

三、低價傾銷只是神話

「削價競爭把競爭對手殺光了,然後坐地起價大賺其錢」是一段完全禁不起邏輯與實證的神話。

經濟邏輯上,如果你要透過削價競爭,你必須要有非常粗的本錢,因為當你賠錢賣的產品越受歡迎,你要賠的金額絕對會越多。但別忘了,你的競爭對手一者不見得沒有本錢,二者,如果真的是小型商店,則他的轉型成本高,留下來殘守租值的成本低,你如何削價競爭,你的小競爭對手還是在那裡,不會走。

若你遇上的是聰明的競爭對手,那你只是更快被市場淘汰。真實例子就是許文龍的奇美實業,早年從事壓克力生產時,其競爭對手財大氣粗,採取削價競爭手段要把許文龍趕出市場。許文龍很快發現,競爭對手論斤秤兩地賣壓克力版,是致命地錯誤定價 — 面板大或小,其所需要的工繳是不一樣的;論斤秤兩賣,顯然是忽略了不同規格所需製作成本不同。因此,許文龍乾脆將工繳高的壓克力版售價翻倍,讓其客戶通通倒給該競爭對手,沒兩年,該競爭對手破產倒閉。

更極端的例子,如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舉過的例子:連鎖商店想要把地方雜貨店趕跑,採取恐怖的流血殺價,但是大殺四方之後雜貨店依然屹立不搖。連鎖店長假冒顧客,好奇地詢問雜貨店老闆為何不怕連鎖店的削價?老闆答:「它價格殺得比我進貨成本還低,我就乾脆換供應商,改到該連鎖店買貨,便宜又省事。」

反托拉斯法上,對於「傾銷(dumping)」的看法是充滿謬誤。學術上往往來自於學者對於成本觀念缺乏或錯誤,造成誤認某物以低於邊際成本價格販售;政治上則根本是來自於既得利益團體的抵抗反對,所提出的一種貿易障礙(trade tariff)的藉口罷了。另外一種由政府補貼所達到的傾銷,對於被傾銷國的消費者來說,更是利大於弊!他國願意犧牲自家利益,讓我們享受便宜的產品服務,有何不可?從來沒見過有消費者痛罵百貨公司折扣季的。假若一個國家長期補貼產業傾銷另外一個國家,等到後者產業死光了,前者要坐地抬價也是不可能。因為一旦抬價夠高,有利可圖,後者的業者很快就能重起爐灶;甚至抬價越高,起灶越快。我不是否認這中間沒有陣痛期,但有利可圖,市場就能有效率地解決問題,何勞政府操心?

現在所謂抗議"服貿協議”激烈的中藥行,憂心8成中藥來自於中國的結果是自己沒有議價權。熟識中藥行的都知道,台灣中藥行(特別是台北迪化街)的毛利之高,令人咋舌!以同樣品質的白人參(未經過附子炮製曬乾人參即白參,性涼補;傳統常見的高麗人參,其實均經過附子炮製,所以顏色偏棕紅,藥性屬較燥熱)為例,迪化街報價可以是中部鄉鎮報價的3倍以上價格。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中藥商人如能來台設點販賣,其帶來的效果是…..

四、消費者權益

如前述,如果中國中藥商發現台灣中藥售價過高,顯然能克服我在本文第二點所談的那些成本問題,進入台灣市場依然有利可圖。在競爭之下的結果,是台灣民眾能享受比過去廉宜的中藥,試問台灣社會難道沒有得利?

因此,蘋果日報社論「蘋論:馬的服貿息肉好大呀」主張:

陸資連鎖店低價殺進,小民的競爭力薄弱,很快就遭殲滅。肥了富商,瘦了小民,是馬政府的歷史罪惡。

綜合我前述三點,蘋論是完全不符合經濟邏輯的。

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忘了,如果開放大陸商人來台投資做生意,則台灣的消費者可以獲得許多過去沒有的選項。目前我們不知道消費者得利的總合,是否大過受影響產業的獲利損失?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開放競爭之下,消費者得利會是遠遠大於後者損失的。台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信產業的開放,消費者享受的電話品質、服務態度、便利性與費用,都遠優於過去電信局時代。

同樣的,開放大陸商人來台,假設是老人醫療照護業者來台(包含可以來台的大陸勞工),則許多老人可以享受到新的選項、新的服務,免於現在排隊等候之苦。競爭之下,現有業者的服務品質也會跟著提昇。也就是說,蘋果日報宣稱的「瘦了小民」,是完全忽略消費者得利的。

至於蘋論又宣稱:

陸資的假民營印刷廠以極低的價格殲滅台灣的印刷廠後,台灣出版商只好給陸資印刷廠印,此時印刷廠可拒印不利於中共的書,只印有利於中共的書,台灣還有什麼言論出版自由?

更是可笑至極的謬論。

一者,印刷廠高階與低階兩種差異極大,後者往往三個人一台機器也能開廠,我不認為大陸商人千里迢迢來台灣投資,是要跟台灣在地低階的印刷廠競爭。此處我在第一點的經濟原理解釋已經說過 — 媒體跟郝先生的假設,根本是空穴來風,實證上也站不住腳。換言之,蘋論作者所假設的「極低價格」幾乎不可能站得住腳。

至於台灣高階印刷廠,其承印的不僅僅是書籍,還有許多商業的DM、彩盒或其他與政治言論無關的印刷品。這些東西的色準等品質要求極高,很少有專業廠商只是因為報價極低,就敢輕易將多數訂單移轉給新進大陸廠商。

就算大陸廠商品質直逼台灣高階廠,則刻意殺價競爭,只是賣越多賠越多。中國並沒有富裕到專養賠錢貨,自然中國商人也不會笨到如此。

二者,如同我在「旺中投資蘋果日報案」一文已經闡述過 — 假設真有媒體或印刷廠,拒絕印刷不利中共言論書籍雜誌,這表示其他台灣民營的、願意印刷此類刊物的印刷廠就有利可圖!更仔細來看,市場上不可能是等到「反共印刷廠」倒光,才出現反共言論;而是一直有反共言論書籍存在,養活市場容許的印刷廠。在此前提之下,蘋論宣稱的「殲滅」根本是無的放矢。

總體來看,蘋果社論所擔心的「言論自由受打壓」只是杞人憂天。如果只是為了杞人憂天而犧牲消費者權益,這種利弊分析我不懂。

結而言之:

說開放中國商人來台,台灣小企業小商店會受創,根本是胡說八道的經濟分析。事實上台灣連鎖企業與高檔產品服務公司反而比較會受創。但這些人也都客戶忽略或輕視台灣商人到大陸去經營的實力。明明不少成功的服務業台商在大陸發光發熱,這會兒倒被刻意忽略。本文未討論此點,但請讀者記得,台灣商人如果這麼弱,那就算不開放大陸入台我們也該死了。

媒體論者也忽略了,中國廠商來台灣的成本,非常可能大過預期收益;則這些商人一開始就選擇不來。

低價傾銷只是神話,真實世界裡從沒有人可以靠純粹的殺價競爭來逼退對手。黎智英的蘋果日報,自己也清楚知道甫上市的低價,只是為了降低消費者的訊息成本,讓他們有較高誘因嘗試新報紙。那是行銷手法大過競爭策略了。

最後,多數媒體與幾乎全部的政客,都刻意忽略消費者可從更開放的競爭環境得利。這些自詡正義者,這時候倒不約而同為少數利益團體發聲了。有趣至極。

PS 至於網友"康"問到有關「文化是不是商品?」的問題,我想我過去在「教育就是商品」一文中已經有過經濟學上的討論。經濟邏輯來看,只要是能賣錢的,都是商品。主張不是商品的,只不過睜眼說瞎話。最簡單的測驗:你找個畫家請他畫畫,然後都不付錢,看他會不會抓狂?會,那文化就是商品。同理也適用於作家、音樂家、雕塑家….等。

73 replies on “關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中國的廠商來台灣是來賺錢的? 傻瓜書呆子, 對中國不了解, 就滾回去中國住個幾年就知道了阿, 國企獨占中國上市公司 90 % 利潤, 他們從來不追求利潤, 只追求黨交代的任務, 國企的老董, 隨時跟部長省長對調職位, 他們來台灣不是來追求利潤的, 也不是來攻佔市場的, 也不是來統戰的, 是直接來接管台灣的, 誰還跟你搞統戰, 直接入主接管啦, 白吃

~~ 如果A真的那麼擔心中國想併吞台灣的野心,那A應該早早移民出去了。或許,像我們這些留下來的,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擔心。~~~ 這是在耍白吃嗎? 如果我有十億元資產, 為何不移民。 中國農民工人都不移民, 移民的只有高官 商人 跟一些高薪的白領, 不移民的都是支持黨中央的, 有夠白吃的推論, 大學者

看看 google eBay yahoo 麥當勞 星巴客 apple 花旗 高盛 沃爾瑪 家樂福 達能 , 這些大公司, 是怎樣被利用完就趕出中國的? 還需要低價傾銷嗎? 了解怎樣叫做黨國資本主義嗎? 多唸點書再來臭屁, 不要用一堆還沒學通的半瓶水知識就來擾亂視聽, 中國加入 WTO 只需要用潛規則就完全打破 WTO 的規範, 開放別人的市場, 搞死別人的公司, 連跨國企業被騙了一二十年都知道要退出中國了, 你這傻逼還在鼓吹到中國自由貿易? 傻逼

那你知道為什麼中國現在有這種黨政不分的現象?

你知道1979年開放之後,鑑於之前中毛澤東「大鳴大放」與後來「文化大革命」招數的人還驚魂未定,相信鄧小平的不多,再加上制度與知識都不許可,只好搞這種黨商不分的改革路線,造成現在中國少數特權份子,這段歷史你又清楚嗎?

別以為你知道一些道聽塗說的中國現象,就表示你了解中國。

更甭提你連經濟學基礎都不具備;在1979之前,中國國企遠比現在更不在乎賠錢、更不追求利潤,更忠黨愛國,當時的中國怎麼就沒完成「統戰全世界」的任務?為什麼反而民不聊生?

你的經濟sense連最幼稚園程度都不具備,別說出來讓人家笑。

你的兩篇貼文我當笑話po給網友娛樂一番,再多就冷了。繼續這種貼文我就繼續刪。

從來沒見過有消費者痛罵百貨公司折扣季的

如果"百貨公司折扣季"的代價是:薪資壓低、責任制壓榨、大批小商店關門歇業呢?

你只有完全剝奪一個人的所有選擇自由,才能100%剝削一個人;在此之前,你永遠可以說剝削存在或不存在,因為這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概念。

台北天母自從兩大百貨公司體系開下去,商圈店家大受影響的不少;可沒見過幾個消費者對於這兩家百貨公司的週年慶丟鞋抗議的。

台灣資金去大陸就是資敵,就是建設敵國?
大陸資金要來台灣就要統戰的,就不是來建設的?
就像清末,外國在中國的租界反而是建設最好的地方,外國銀行的資金也幫助了中國的發展,歷史課本卻抹黑了想跟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人?
貿易就是這樣,互通有無,你幫我,我幫你
現在台灣資金可以去大陸,大陸的資金不能進台灣(或拐了彎進台灣,成本大增) 難怪失業率上升,薪資下降,這才是問題所在

DPP的意識型態在智商方面真的很不足。對抗國民黨以及黨國體制下遺留的產物,最好的利器不是去收編,而是透過市場化,藉由市場競爭逐步的淘汰這些裙帶式政商關係。只可惜權力似乎是春藥,要政治人物信仰自由市場這套無疑是自我閹割,不斷的幻想著政黨輪替後可以再次接收這些權力。
(https://www.facebook.com/freemarketfreepeople/posts/517835611562051)

可沒見過幾個消費者對於這兩家百貨公司的週年慶丟鞋抗議…

消費者不會,但是店家會!如果我們是這種被影響的店家?是會大聲抗議"活不下去"!

店家當然希望價格賣越高越好,問題是競爭之下不如人本該被淘汰。

如果說店家抗議,政府就出面禁止百貨公司營運以保護所謂的「社區小商店」,那台灣整體經濟勢必倒退。怎麼說?一家百貨公司背後有多少人賴此維生?你為了保護少數店家,推倒一家百貨公司,又要有多少人失業?

別看百貨公司的售貨小姐,光是百貨公司背後養的IT、行銷人員乃至於公關人員,這些人就是傳統小店家不會請的人。規模不夠大,這些人無用武之處。

保護了A必定要犧牲B乃至C、D的權益。更甭提消費者必定會買到較貴、較差的服務與商品。

最好的方式依然是透過自由競爭,讓倒閉的店家資源釋出,在市場壓力下到更有效率的地方,例如店家甚至可以自己進駐百貨公司。

一般百貨公司專櫃每月損益平衡點約在50萬元(包含抽成租金與專櫃小姐薪資)。你可以反過來想:固定開支比較高的百貨公司櫃商能存活,為什麼有些固定開支比較低的店家反倒是不能存活?

說穿了,或許這個社會本來就「不是那麼需要」這些店家;市場永遠是客觀且殘酷的,淘汰社會不需要的店家,當然不好看;但這不代表這些店家就不該被淘汰。

無解,因為國際金流早就非常非常自由,這根本就不是簽不簽服貿會發生的問題,而是早就在進行的現實。

該文作者列舉一堆簽了服貿後,大企業可以怎樣錢進中國。有夠外行,說出來真是讓人笑話到極點。

企業要錢進中國還需要等你服貿嗎?那郭台銘20幾年前是怎樣投資大陸工廠的?少笑死了人。台商早就去了大陸,又一堆人鎩羽而歸回來。

別說錢進中國,連台商怎麼透過地下管道把賺到的錢匯回來台灣投資房市、股市我都知道。請問,這些行之有年的金流,豈需要服貿?

更甭提透過境外公司可以怎樣玩到出神入化,甚至金錢直白白走合法康莊大道,照樣能快樂進出中國。

還有,如果今天企業家作這類事情,但錢進的是美國或歐洲,這些人又會這樣狗吠嗎?

另外企業是不是他想得這麼簡單?這麼陰謀論?我非常質疑。既然這人這麼厲害,那他為什麼不是眾多上市公司爭相聘請的CEO人才呢?

好好想想吧。

那你得去調查看看才行,不能只透過猜測自己建構完美資由市場小圈圈,看研究看看商圈對小店的影響是如何,小店、百貨業、勞工、消費者。祝福你做到會是功德一大件。

如你所說,不如人本應被淘汰,你確定勝出的產品代表他本質上的優秀。或換成簡單一點的概念,連勝文絕對比你優秀?這樣合理嗎?

顯然你完全不懂價格理論。

經濟學討論的淘汰,是跟演化論討論的淘汰是一樣的。講究的是最適,而非本質上優秀與否。

許多在市場上賣得最好的產品並非因為品質最好,而是因為最適。

如果是這點基礎你都不懂,那我也祝福你快樂無知地在社會上繼續生活著吧,祈禱有一點你工作的公司別倒了。

因為連這點認識都沒有的人,我是不會聘僱的。

很明顯你沒看過我其他篇文章,對於馬英九錯誤經濟政策我早就批判過無數次。

看文章看全面一點,我早於謝金河數年就在講這些東西了。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2574.html

看完這篇,幾點疑惑、感想,與嘆息:

(1) 如果沒有那佔 GDP 10% 的淨出口,那佔 GDP 90% 的內需比例能否維持?

(2) 台灣經濟產能豐沛、市場卻不大,不具備像美國那樣靠內需作為經濟成長主要動力的條件,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前,即使大經濟體如德國與日本,也是長年維持著鉅額貿易順差。如果沒有這些順差,內需能否起得來不無疑問。而日本泡沫經濟破掉之後 20 餘年,靠內需也起不來。長年通貨緊縮、房地產價格不振即為例證。中國現在看來,是很想靠內需讓經濟持續成長,但除了高不可攀的房地產價格之外,民間消費始終落後於政府投資。人口不及日本 1/5、不及中國 1/60 的台灣,是要怎樣光靠內需振興經濟?

(3) 10% 與 90% 這數字是客觀的沒錯,但我也可以倒過來解釋,正是因為淨出口僅佔台灣 GDP 的 10%,才必須讓它變得更大,大家一天到晚說,把餅做大,以提升薪資,光靠內需,怎麼把餅做大?

(4) 所謂為電子業做多,是因為電子業是少數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那些虧損的,該倒就讓他倒),可以為台灣帶來外匯,政府當然不應該特地為電子業補貼利率、匯率、稅率、水電費、或樹立貿易障礙…等,不單是對電子產業如此,對所有產業都應該一視同仁的如此。那些被全球化取代掉的白領工作者,其境遇並不會比被取代掉的藍領或農林漁牧礦工作者來得更好。

(5) 台灣最大的經濟扭曲,是政府過多的管制,我們走出政治戒嚴,卻沒有走出經濟戒嚴。如果愈來愈多人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自由選擇權上交政府,我們離共產主義還會遠嗎? 嘴巴說反對共產主義,行為卻很像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最愛販賣公平正義,卻也生產出最少的公平正義。讓每個人自由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是最大的公平。

(6) 期待聖人良知的政治,大概真要等到黃河變清。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