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寺内碑记至迟建于北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 [1]
洪福寺院坐北向南,建在高达7米的土台上,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寺域由周长400米的堡墙环护。洪福寺单进院分上下两重,带东西跨院。东跨院为关帝庙,西跨院为禅院,今为洪福寺文物管理所驻地。 [3]
2001年6月25日,洪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中文名
洪福寺
地理位置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
所处时代
金代
占地面积
3300 m²
保护级别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    号
5-251-3-57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据现存经幢和相关碑文所记,洪福寺陵享懂榜始建于该年之前。 [3]
元泰定元年(1324年),洪福寺重建,重建后的洪福寺“因旧增击炒阿新,扩而广之”。 [3]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大雄宝殿内彩绘璧画,诸佛、菩萨等像。 [3]
明隆庆六年(1572年),有残碑《重修森罗宝殿口口》为证,洪福寺重修地藏端墓棕殿。 [3]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洪福寺重修了钟鼓晚遥楼和马王庙。 [3]
清雍正趋辨四年(1726年),洪福寺重修伽蓝盼虹纹殿并东西角门。 [3]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洪福寺重修关帝庙。 [3]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洪福寺铸大钟一口。 [3]
清光绪十立劝二年(1886年),重修真武、关帝、二郎、龙王、牛王诸神殿,并圣母乐亭。 [3]
清光协旋阿绪十八年(1892年),洪福寺又重修大佛殿、伽蓝殿、域台牌坊及观音殿等。 [3]
内部
20世纪90年代,是洪福寺最后一次大修。 [3]

建筑格局

播报
编辑
洪福寺
洪福寺院坐北向南,建在高达7米的土台上,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寺域由周长400米的堡墙环护。洪福寺单进院分上下两重,带东西跨院。东跨院为关帝庙,西跨院为禅院,今为洪福寺文物管理所驻地。大院上重正中为大雄宝殿,东配殿供奉二郎神,西配殿供奉伽蓝。下重院的正中是乐亭,院东是圣母殿,其南为白衣大士殿。院西为地藏殿,其南为龙王殿。下院正南为天王殿,即本寺的山门。山门之西为钟楼,门东原有鼓楼。 [1] [3]

主要建筑

播报
编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基座东西宽23米、南北长18米,总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柱础石为方形,无雕饰,檐下除柱头斗拱外,补间斗拱每间一朵,华拱两侧皆出斜拱,是典型金代形制。柱头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外拽计心,里拽偷心。殿内梁架彻上明造,三椽袱前后对乳袱用四柱,三椽袱后端置于内柱柱头大斗之内,前端插人内柱,与下平樽后尾的割牵相交。三椽袱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合椿、叉手、脊博,用材较大,砍削规整,保留了金代建筑规制。殿顶皆为简板布瓦覆盖,琉璃脊兽保存完整。殿内佛坛上有九尊塑像,为明代作品。大雄宝殿左侧有东配殿,面阔五间,悬山顶。殿内塑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均保存完整,与配殿同为清代作品。 [1]

乐亭

佛像
乐亭位于寺院的正中,与大雄宝殿和山门在同一中轴线上,然坐西朝东,面向七岩圣母殿,在原本不大的庙院里,占据大部分面积。它四角攒尖顶,灰脊筒瓦,全木结构,面阔三间9.25米,进深亦三间,为7.70米。因系移柱造,明间宽达6.28米,故不得不在四面各增辅柱二根。乐亭内梁架跨度也很大,为安全考虑,也不得不增设许多辅柱。木柱平均高3.26米,多为素平础或鼓镜础。从外面看去,此亭木柱林立,柱的粗细不一,显得有些凌乱,内部空间也显狭窄。乐亭内前后五架椽,内角施抹角梁、老角梁和仔角梁。五架梁对后单步梁,二梁皆插人后金柱中。后金柱上施平板枋、额枋、阑额、由额垫板及由额,柱间隔扇现已不存。五架梁上借助驼峰垫起四架梁,四架梁上再用驼峰垫起平梁。平梁两端用隔架科、中间用云子墩撑起一个不大的井架,井架中间施十字梁,十字梁中间施一童柱,撑起攒尖顶,代替雷公柱。井架四角各施一根阳马,斜上插进童柱的顶端。 [3]

保护措施

播报
编辑
2001年6月25日,洪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地理位置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 [1]
洪福寺

交通路线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太原二环高速——洪福寺
上海市——京沪高速——青兰高速——东吕高速——洪福寺
郑州市——晋新高速——二广高速——滨河东路——洪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