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fó guāng sì]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1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10]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 [10]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11]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 [10]
1961年3月4日,佛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009年0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13]
  • 历史记载
佛光寺建筑隐于山林之间,因此不花费点心思的话,那么真的难以见其真容。这座古老的寺庙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
佛光寺
外文名
Foguang Temple
地理位置
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
开放时间
全年 8:00~17:00 [1]
门票价格
15元
著名景点
东大殿、祖师塔
始建时间
471年 至 499年(北魏孝文帝时期)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
1-0080-3-033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佛归杠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悼重欠寒(471~499年)。
唐元和、长庆年间,法兴禅师在佛光寺内兴建弥勒大阁;会昌五年(845年),大举灭佛,包括弥勒大阁,寺内建筑全部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誉海才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10]
组台金代,佛光寺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文殊殿。 [11]
元代,佛光寺补验体拒修喇婶敬殿顶,添配脊兽。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重修。 [11]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装绘过。 [11]
清末,趋拜嫌普晚户讲贤殿焚毁。
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现存规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中国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同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5]
2022年5月19日,山西省的佛光寺为代表,以艺术再创的形式打造一系列古建文化数字藏品。 [14]
佛光寺风光佛光寺风光佛光寺风光
佛光寺

建筑格局

播报
编辑

结构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建有金代建筑文殊殿;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俗称东大殿),东大殿后侧紧邻山体。东南侧有师祖塔。 [10]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11]
佛光寺

特点

佛光寺内殿堂高大,层层相叠,布局疏郎,主次分明。 [9]佛光寺用材粗大,屋面出檐深远,屋面坡度平缓。粗壮的柱身和硕大的斗拱,简单的直楞窗,古朴的彩绘都各具特色。 [11]
佛光寺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对比,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

主要景点

播报
编辑

综述

佛光寺主要景点有东大殿、文殊殿、祖师塔、唐幢等。

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踞于高台上,外观简朴大方,门、窗、墙壁、斗拱、柱、额等全用朱色涂刷。 [9]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在佛光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东大殿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内外柱等高,柱身都是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尚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分明显。柱头铺作出四跳,双杪双下昂,一、二跳偷心造,二四跳计心造。补间铺作简洁,每间施一组斗拱。未见坐斗。在柱头枋上立柱,柱上把跳。内柱上的内檐斗拱一端与外檐柱头铺作的内出形式相同,内出四跳华拱以承月梁。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11]
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各尽其职。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寺东大殿雕塑还应用了写实手法,雕塑两尊写真人物。一是佛殿主宁公遇坐像,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面目丰满,体型健壮,袖手趺坐,风韵高雅,情态虔诚。另一尊为主持修建佛殿的愿诚和尚,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 [7]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罗汉,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另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画,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东大殿建筑,被人们誉为佛光寺的“四绝”。 [9]
佛光寺东大殿风光佛光寺东大殿风光
佛光寺东大殿

文殊殿

文殊殿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11]文殊殿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 [9]
文殊殿

祖师塔

祖师塔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代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11]
祖师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仅假门。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卷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禅宗的无名、慧明两位祖师塑像。第一层塔檐是由一层叠涩、一层砖砌斗拱,再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着的莲瓣及三层叠涩构成,檐顶再用反叠涩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重厚。其上有下面为四层叠涩和九瓣覆莲、上面为三重莲瓣、中间为仿胡床式的束腰须弥座,承托着仿木结构的六角形小阁。小阁开有火焰形的假券门,门扇相错,犹似半开之状;小阁上还开有直棂窗,并绘有木结构的额枋、短柱和补间辅作;小阁四角柱的上、中、下饰以捆束莲花。整个小阁的装饰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塔刹的下部是两层仰莲承托着六瓣形的宝珠,宝珠上又覆莲瓣两层,顶端再冠以宝珠。该塔造型殊异,风格独特。 [9]

唐代石雕佛

唐代石雕佛
唐代石雕佛像为汉白玉石雕释迦牟尼佛像,通高1.08米,宽0.52米。须弥座高1.43米,束腰雕莲瓣花卉,座上雕幔帐似平铺下垂,褶皱清晰。释迦佛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面颊圆润丰满,双眼微闭,如入定静修。发卷为犍陀罗式,弯曲盘旋。袒胸披衣,衣纹缓曲,线条清晰。须弥座下台山基石高约1米,基石前面阴刻字曰:“大唐天宝四载十一月十五日,博陵径邑西子口村为国敬造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玉石释迦牟尼佛一躯”。可知佛像雕于唐天宝四年(745年)。
释迦单尼佛像两侧阿难、迦叶亦为汉白玉所雕。阿难像高0.82米,迦叶像高0.87米。两像线条简洁,衣纹流畅,略施彩绘,站于莲台。阿难面容沉稳持重,迦叶则显年轻英俊,皆端庄站立,微闭双眼,一副谦恭之状,亦为唐天宝年间所刻。 [8]

唐幢

佛光寺内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 [11]

墓塔

佛光寺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万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建,仅存基座;寺西北500米,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方形,唐长庆四年(824年)建;还有金代杲公和向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 [11]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年)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 [9]
佛光寺被当地人称为“台外寺”,由于地处偏僻,不在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中心,故而主殿自唐代建造起,尚未翻新。 [6]

文物价值

播报
编辑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在五台县的南禅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早的唐代殿堂式木构建筑。东大殿绝大部分建筑构件保持了唐代初建原构,并且保留了众多创建时期遗留下来的泥塑、壁画和题记,整体结构完整,蕴涵丰富,完整性和真实性较高。 [10]
佛光寺大殿,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正是它,打破了外国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6]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木构建筑遗存的最重要代表之一,与东大殿同时期及更早期的经幢、墓塔等构筑物,以及区域内早期的地下遗存与东大殿一起作为寺院整体的遗存本体,对于了解和研究唐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比较重要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10]

文物保护

播报
编辑
1949年后,五台县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 [11]
1953年,文殊殿进行补修。 [11]
1961年3月4日,佛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2009年0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13]
2017年,佛光寺东大殿多处漏雨,山西省文物局现场搭设防雨布、防雨棚,险情初步得到控制。 [4]
2019年,佛光寺划定保护范围:东自围墙以外至佛光梁约300米;南自围墙以外至南山梁约300米;西自大门外至闫家寨河约2千米;北至围墙以外至北沟水心约平均15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各向外辐射100米。 [3]
佛光寺

旅游信息

播报
编辑
地理位置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
佛光寺
开放时间
8:00~17:00(1月1日~12月31日)
门票价格
15元。
交通信息
五台县坐公车5路到锭子桥车站再转9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