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崛起 新聞定義不再單一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儘管傳統媒體仍握有大權,台、港兩地近年出現許多新興媒體,開創多元的媒體風景。2013國際記者聯盟亞洲論壇9月1日座談會上,新頭殼董事長蘇正平指出,每個具有反抗精神的記者都需要打自己的游擊,有人選擇創辦獨立媒體或擔任公民記者,呼喚例如記協等夥伴支援,共同在大時代裡面發揮最大的作用。 香港《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表示,創辦《主場新聞》是因為看到新聞行業的前景,網路蓬勃發展,人人都能快速發表、分享新聞。以前黎智英以「即時新聞(breaking news)」為賣點,要求又多又快的新聞,但可能流於瑣碎。《主場新聞》主張要給讀者breaking views,告訴讀者如何理解即時報導,新聞背後意義及過去類似新聞事件背景。 《主場新聞》每天只上傳30條新聞,雖不是第一個發布新聞的媒體,卻追求第一時間提出鮮明觀點,他說:「我們忠於讀者,不隱藏,獨立傳播,是主要議題的推手。」《主場新聞》的記者扮演策展人(curator)的角色,相較傳統媒體避免成為參與者,《主場新聞》不要求記者擔任旁觀者,反而要加入自己的評論與見解。 面對全球媒體變革,他認為,當前記者最大挑戰是新聞來源多元化。不需要報館平台就能發聲,網路賦予民眾團結與參與的權利。 他舉例,日前一名中國遊客到星光大道朝聖,將蠟燭放在影星張國榮的手印上,結果滴下的蠟油毀損了珍貴的手印。她將照片放上自己的facebook,結果香港網民人肉搜索,立刻就找到這名遊客,她只得出面道歉並承諾會修復手印。劉細良說,在網路興起之前,這種事根本不可能發生。 2011年成立的「上下游新聞市集」則是台灣定位明確的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馮小非指出,「上下游」完全不接受廣告和政府經費,才能保持媒體完全中立。她說:「我們不賣新聞,賣新聞我們寧願去擺路邊攤。」 上下游主要關注農業與食安,設定調查報導路線,為了維持營運,發想「共同辦報人」機制,只要3百元就能成為一年會員,目前已有將近700個共同辦報人。 由於上下游同時擁有產品部與新聞部,為了避嫌,新聞部不會撰寫自家販賣產品的新聞,即便產品部認為採訪農人生產的產品不錯,未來上架後也不會在新聞內加上連結;若遇到農人撰寫的文章提到在上下游市集販賣的自家產品,這篇文章也不會被放上Facebook刊登。 面對網路媒體逐漸崛起,蘇正平認為,新媒體對記者而言並非天堂,可能產生新問題,正值新舊媒體接替的時代,他認為呼喚夥伴、壯大自己是重要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