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觀點】何為「台灣獨立」?看似熟悉實則模糊的關鍵詞

【小笠原欣幸觀點】何為「台灣獨立」?看似熟悉實則模糊的關鍵詞
Photo Credit: Abbygail ET Wu@Flickr CC BY-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大方向看,台灣局勢並不是統一與獨立的拉鋸,而是統一與維持現狀的拉鋸,但面對拉向統一的強大力量,獨派需要在幕後提供支持,成為台灣站穩維持現狀的支撐力量。不過,一旦獨派站上台前搶戲,美日都會對此擔憂,民進黨將會輸掉選戰,獨派是否能堅守無名英雄的角色,將是本次選戰的焦點。

文:小笠原欣幸
譯:張進逸

「台灣獨立」這個詞彙,常見於日本媒體報導之中。然而,對於這個詞彚的具體涵義、所需的法理程序,以及實現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許多日本人或許對此僅有表面的理解,而對其背後深層的脈絡並不清楚。

在原本的定義中,「台灣獨立」指的是解體中華民國框架,建立新的「台灣共和國」或「台灣國」。而被稱為「獨派」的人,則是主張這種獨立建國的理念。

這個詞彙不僅對理解台灣局勢極為重要,也攸關著台海危機問題。若僅有模糊的認知,則很可能會誤讀台灣局勢。

台灣的兩大黨所持的立場又是如何呢?國民黨反對台灣獨立;民進黨雖在1991年的黨綱中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但在1999年的全代會決議(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立場轉變為維持現狀,目前則是實質「凍結」了台灣獨立的主張。然而,仍有如台灣基進等小黨及部分政治團體高舉台獨立場。

台灣獨立的必要程序

雖然在日本的討論中,常有「要是台灣宣布獨立」之類的假設,但這其實是與現實情況脫節的假設。「獨立宣言」這類的話題其實源於1990年代台灣剛實現民主化時的討論,現今的台灣已經必須依法而治。即使台灣的總統或政府單方面宣布獨立,由於無法找到任何法理依據,不會讓事情有所改變。這樣的行徑更像是顛覆政體,只會引發社會動盪。

說到底,民進黨自己也主張若要改變台灣的現狀,必須要透過公投程序。

那麼要如何實現台灣獨立呢?首要之務是制定新的憲法。為了達此目的,必須修改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修憲的門檻是:立法院必須要有四分之三的立法委員出席,並得到出席人數四分之三的立法委員贊成才能成案,最後在公民複決中取得全體選民過半數的同意才算通過。

換言之,只要在立法院中有四分之一的立委反對,就能擋下修憲案。在公民複決中,假設投票率為75%,只要有25%的選民抵制,修憲案就無法通過。這種修憲門檻與日本國憲法相當,甚至更為嚴苛。

雖然日本媒體幾乎沒有報導,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的地方選舉中,就曾進行修憲案的公民複決。這次修憲案的主要內容是將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齡限制分別由20歲和23歲降低到18歲。最終贊成票僅有563萬票,遠未達到全體選民過半數的門檻(962萬票)而遭到否決。

儘管國民黨在表面上贊成這項修憲,但實際上卻因擔憂讓民進黨得利,而採取了消極態度。只要國民黨持消極態度,就足以讓修憲案被否決。

台灣獨立有可能實現嗎?

即使對於降低選舉權年齡這種技術性議題,修憲也未能通過。若將此提升至獨立建國層級的修憲案,不僅國民黨會全力反對,在台灣多數民意是支持維持現狀下,公民複決也不可能會通過。因此可以斷定,在國內政治上台灣獨立是不可能實現的。

讓我們假設一下,若能克服這項高門檻,成功建立台灣共和國又將會如何。由於日本與美國政府仍將堅守「一中政策」,因此不會給予外交承認。且中國勢必投下反對票,也將無法加入聯合國。

美國的國家利益在於確保台灣這個政治實體不受中國統治,但並不願為了讓台灣能自稱為台灣共和國而與中國對抗,日本對此的立場也是如此。即使台灣成功建國,若未能獲得外交承認,實質上仍與現狀無異。

更加嚴峻的是,中國一定會採取武力行動。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若台灣根據新憲法建立獨立國家,即所謂的「法理台獨」,等同於中國被奪走台灣這塊領土。雖然使用何種程度的武力將取決於當時情況,但動用武力是中國共產黨的既定政策,這在中國於2005年所制定的「反國家分裂法」中有明文規定。

現實是,這種形式的台灣獨立即使能夠實現,也不會帶來任何實質好處,反倒可能失去現有的自由民主獨立國家體制。台灣的多數民眾及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都深知這點,因此他們支持維持現狀。無論從國內政治或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實現傳統意義上的台灣獨立可能性微乎其微。

國民黨徵召侯友宜參選總統  獨派團體場外抗議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獨立成為關注點的原因

那麼,獨立議題為何仍然持續受到關注呢?

儘管民進黨已經將凍結獨立議題作為黨的方針,但民進黨內的政治人物以及其深綠支持者都懷有獨立的理念,這也是該黨的核心價值。因此,民進黨既不會否定獨立的可能性,也不樂見他人否定。這與戰後日本的保守派政治人物未否定修憲可能性的情況十分相似。因此,台灣獨立仍然作為一種理念未曾消失。

國民黨則擔憂台灣走向獨立。如果中華民國消失,台灣共和國成立,國民黨將失去他們的立足之地。國民黨雖然明瞭台灣不可能獨立,但他們為了制衡民進黨並提高其支持者的危機意識,經常批評「民進黨想搞台獨」。這些批評透過台灣媒體報導,連日本也有所耳聞。

中國同樣擔憂台灣走向獨立。儘管中國對台專家也清楚獨立建國不可能實現,但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民進黨依舊被視為阻礙統一的敵對勢力。由於強烈的不信任感,使他們認為「民進黨不斷在背地裡搞台獨陰謀」。

然而,中國並未明確台獨的定義,從而使其可以根據需求彈性解釋何謂台獨。就連堅持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場都被認定為台獨。中國共產黨並不樂見中華民國的民主化,對於台灣認同意識的擴張也有所不滿。將民進黨歸類為分離獨立的勢力並將其逼入絕境,屬於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略的一環。

蔡英文和賴清德遵循維持現狀路線

獨派為何堅持主張獨立建國?源於將過去的中華民國,包括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嚴法、一黨專政等舉措視為壓制台灣人的體制,他們認為除了推翻這種體制外,無法看到其它的出路。在那樣的背景下,本省人對於外省人的掌權有著極深的憤恨。

在蔣介石和蔣經國的統治時期,獨派受到了嚴厲的打壓,台獨的理念被等同於恐怖主義。也因此獨派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在日本和美國發展。在那個時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無關聯。

然而,這種情況在李登輝執政時期有所改變。獨派可以在台灣自由地提出他們的主張,支持獨立的民意也逐漸增加,但還未成為多數。其理由正是在民主化的中華民國體制下,台灣的主體性和台灣認同意識得以鞏固。與此同時,中國的統一壓力也變得與日俱增。

民進黨在這股潮流中靈活地調整了自己的定位。對於民進黨來說,轉變為接受中華民國的存在並維持這樣的現狀,心理上面臨著極大的掙扎。這個轉變雖然始於陳水扁,但陳水扁未能加以貫徹,在執政中途轉回獨派的立場,導致不僅是中國,就連美國也對其施予龐大的壓力。

蔡英文在目睹扁政府的失敗後,堅決地站穩維持現狀的立場,儘管承受部分獨派的批評,但蔡英文仍然不為所動。與蔡英文的人生經歷沒有與獨派產生交集不同,賴清德的政治生涯與獨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不過賴清德也同樣從扁政府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

2017年,當時身為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在立法院的答詢中表示,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這一言論被日本媒體廣泛報導,許多日本評論人也將賴清德視為「獨派」,但他仍反覆強調「不必再宣布獨立」。這體現了民進黨「台灣是以中華民國為名的主權獨立國家」的維持現狀邏輯,與蔡英文的立場一致。賴清德也凍結了獨立主張,將自己定位為蔡英文路線的繼承者來鞏固支持。

蔡總統發表新年談話  賴清德陪同出席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國將台獨作為藉口

中國批評蔡政府是「倚外謀獨」。然而蔡政府向美日靠攏,其實是對中國加強對台統一壓力的反應。推動新南向政策,主要是為了迴避中國利用兩岸緊密的經貿關係來吸納住台灣。對此中國痛批為「去中國化」,實際上則是他們的行動逼走了台灣。

中國或許應該借鑒「北風與太陽」的寓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習近平體制可能對於任何勸告都會置若罔聞。為了避免台海發生衝突,必須做好軍事防範。

雖然中國動武的可能性不高,但如果真的動武,他們將以「台灣企圖獨立」為藉口,試圖合理化其行動。受到中國的資訊宣傳影響,恐怕日本國內也有人相信「台灣正在搞台獨」。

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最大公約數

台灣的現況為事實上的獨立國家,其外殼是中華民國,內在則是台灣。中華民國雖然只是外殼,但卻有極高的存在價值,因為已經民主化的中華民國是台灣民眾的最大公約數,台灣也以此為基礎得以求存。蔡總統將之稱為「中華民國台灣」。

從大方向來看,台灣的局勢並不是統一與獨立的拉鋸,而是統一與維持現狀的拉鋸,但這並不意味著獨派沒有發揮的空間。面對拉向統一的強大力量,為了讓台灣能站穩維持現狀,必須有足夠支撐力量,獨派需要為此在幕後提供支持。一旦獨派站上台前搶戲,美日都會對此擔憂,民進黨將會輸掉選戰。獨派是否能堅守無名英雄的角色,也是本次選戰的焦點。

賴清德(民進黨)、侯友宜(國民黨)、柯文哲(民眾黨)這三位參選人,均對習近平主席所拋出的一國兩制統一方案持反對態度,然而如何劃定與中國關係的分寸,以及對話的形式上,他們持有不同的觀點。未來的選戰裡,這三位參選人會展開怎樣的交鋒,台灣選民與國際社會都會密切關注。

  • 本文譯自面向日本讀者的「東洋經濟ONLINE」所發表的文章。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4總統大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