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主場?-台灣職棒隊伍流變及主場變化

Teddy Hsiao
雨太大雜談
Published in
17 min readMay 1, 2020

--

文長慎入。

職棒31年因為是全球最早且目前唯一的職業棒球賽而備受矚目,另外值得一書的是:職棒推了近20年一直無法成功的屬地主義、主場模式,今年反倒因為疫情關係而順利達成。除了統一獅可能在8月有5場賽事在花蓮球場開打之外(若屆時還沒開放觀眾入場,將取消移地),其餘每隊60場主場賽事均在隊上經營的主場舉辦。

台灣有至少18座辦過職棒正規賽的棒球場,其中究竟有哪些同時也當過職棒球隊的主場呢? 由於近10年就有4次的球隊轉賣、1次的球隊復活,要理解主場,我們得先從台灣的職棒球隊流變開始看。

職棒球隊流變(含代表色及隊徽)。太陽、雷公、金剛、勇士4隊(1997-2002)為台灣大聯盟,其變更的只有冠名商,所有權均為聯盟的那魯灣公司所有,其餘為中華職棒聯盟及後續的中華職棒大聯盟。興農熊及La New高熊的隊名都只存在半季。統一獅的第4代隊徽並未全面使用,是否為正式隊徽有爭議。

台灣的職棒隊數,從創始的象獅龍虎4隊,到1993年加入熊鷹兩隊。1996年成棒甲組的中信隊與聲寶巨人隊同時申請加入,但前者獲准後者被拒,聲寶一怒之下就與失去轉播權的年代電視合組「台灣職棒大聯盟」(即第二聯盟),使得1997年台灣的職棒總隊數上升到11隊高峰。然而,由於兩聯盟惡性競爭挖腳、分眾效應、簽賭事件(中職)等接連發生,即使隊數創新高,每場觀看人數反而不斷下滑。1997年鷹隊解散。1999年921造成賽事縮減,年底三商虎率先解散,成為聯盟創始元老中第一個離開的。味全龍也在同年隊史首次三連霸後突然宣布解散(新東家頂新無意經營,直到20年後才重起爐灶)。

2003年,打了6年的台灣大聯盟與中職協議進行合併,但實際上是台灣大聯盟解散而加入中職。當時進行了一種奇特的作法,即太陽跟雷公、金剛跟勇士各自合併成一隊,但互相交換名字跟主場,分別叫金剛隊(南部主場)及太陽隊(北部主場),不過隔年兩隊就都換老闆跟改名了。6隊格局延續了6年,但2008年的簽賭案讓米迪亞暴龍被除名,中信也不願再經營而解散鯨隊(但6年後又買進象隊,簡直把鯨迷當塑膠)。台灣職棒又回到4隊格局至今。

就代表色來看,早期最受青睞的顏色是綠色系,獅、牛、鯨、熊、勇士隊都用過綠色系。2000年前後,還曾經出現一黃對三綠的情況。2005~2008年的中信鯨跟La New熊甚至都用類似的湖水綠當代表色。藍色系則有虎、鯨、金剛、猿、悍將隊使用過。現存的4隊則分別使用老牌象的黃色、獅隊橘色、悍將藍及猿隊的酒紅。明年將加入的味全龍將保持原本的紅色。

就隊徽來看,中職早期都是動物為隊徽,台灣大聯盟則是將4個一起設計的擬人化物品及人物作為吉祥物。悍將是中職第一個不是動物的隊徽。隊徽的設計早期均是可愛型,近期剩下的4隊開始走剽悍風,桃猿原本的隊徽是兇悍的猿,樂天今年接手後改為半可愛型。另外,部分版本的隊徽球隊有更新小細節但沒有大改,所以可能有漏列。味全龍則曾表示會換新隊徽,但尚未公布結果。

回到正題,以下將進行台灣職棒主場的編年體分析,同時也可以看到職棒球隊的興衰及場地的新建、淘汰等等演變。由於台灣大聯盟相對單純較無變化,即台北太陽以台北、天母、新莊為主場;台中金剛以新竹、台中為主場;嘉南勇士以嘉義縣、嘉義市、台南為主場;高屏雷公以立德、澄清湖、屏東為主場,另外因為已解散資料不足,無法得知在各主場中尤以何者為重,故先略過不談。

如何判斷是否為該隊主場?本文將以中職官網公布的賽績中,主隊(後攻者)將該年50%的職棒正規賽事安排在該場地為標準(即:可歸為該隊之主要場地),而不以該隊之宣告為準。若該隊集團有自有場地(兄弟象的龍潭球場、味全龍的埔心球場、中信的鹽埔球場、聲寶的林口球場)均不列入。認養為春訓、訓練場地也不算是主場(如樂天桃猿在嘉義縣、味全龍在斗六、富邦悍將在燕巢也不列入。)認養或贊助但未安排足夠正規賽事在該場地(如時報鷹屏東球場)亦不算。各隊當年度安排最多賽程的場地將以粗體表示,若該隊當年度100%於該場地安排正規賽事則為全主場。

1990–1995年主場(後攻)賽事安排分布

職棒前3年其實並未發展出明確的主場制,分主客場只是為了先攻後攻的差別,並且由於剛開始時是由聯盟主導安排賽事,票房也是勝隊拿55%、負隊拿45%,各隊在各球場的出賽場數幾乎都一致。1990年(職棒元年)票房最好、最搶手的台北市立棒球場各隊都一樣排了1/3的賽事在該處,隔年台北的賽事只多不少,反而高雄立德棒球場賽事幾乎腰斬,推測可能與觀眾不多有關。

1992(職棒3年)兄弟象在台北排了超過一半的主場賽事,但並沒有因此而認養該球場。1993(職棒4年)新增俊國熊、時報鷹兩隊,老字號的屏東球場也加入職棒球場的行列。統一獅一改前一年台南0主場賽事的策略,在台北、台南各排1/4的主場。隔年統一獅在總公司所在地的台南排了四成的主場賽事,甚至開幕戰也首度離開台北而在台南舉辦,並在這幾年喊出「台南在地人的球隊」口號,俊國熊也在公司所在地的台中排了四成的賽事,均為屬地主義的首度嘗試。

不過首次嘗試可能成效不佳,因為隔年雖然各隊主場賽事總數從45場增加到50場,但獅、熊兩隊仍然減少台南台中賽事,再次將三成賽事安排回台北。反而味全龍當年(1995)在台中的主場賽事比台北多一場,達到三成五。該年的聯盟理監事會中,兄弟象領隊洪瑞河提出3年時間試行「假性主客場制」,即各隊選定數個該隊票房較好的場地為主場,多排一些正規賽,並且票房收入跟商品販售交給主場球隊負責。不過最終僅有在主場出賽較多這項稍微有落實。弔詭的是,接下來的數十年象隊反而是最堅持「全國主場」、幾乎沒有落實過主場制的球隊。

1996–1997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

1996(職棒7年)到1997的開幕戰都選在台南,自然也都有統一獅的參與。獅隊自1996年起至今25年來,均在台南主場安排當年最多場的賽事,是為固守台南的代表。1996年俊國熊轉賣給興農牛後,總部在台中的興農也試著在台中、台北安排一樣多的賽事。1996年起嘉義縣棒球場落成並加入職棒場地中。1997年,各隊主場數各為48場,獅、牛、鯨、鷹4隊分別試著在台北跟另一場地安排一樣多的賽事(另一場地分別是台南、台中、立德、台中),以迎接隔年的落實主客場。三商虎也在台中安排了最多的賽事。中職安排較多元的主場,與主打「屬地主義」的台灣大聯盟在這年開打可能不無關係。

1998–1999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

1998年(職棒9年),主場制正式實施,從賽程安排上即可看出有重大變革。先前的賽程若是AB兩隊在同地三連戰,常會出現ABA輪流後攻的狀況。或是立德打完隔天到屏東打等狀況。但該年起的三連戰均會安排同一場地,由同一隊後攻,而該場地通常即為該隊登記之主場。同時先前各隊巡迴比賽、對各球場雨露均霑的狀況也開始減少。

獅、龍、牛都集中安排賽事到3~4個球場,獅隊甚至完全放棄中北部主場,只排台南(七成六的賽事)跟立德。牛隊在台中的主場賽事甚至高達九成,並且資助台中球場增設大螢幕,又打出「台中興農牛」的稱號。台中球場由於牛隊進駐,且其他球隊也會安排部分主場,首度超越台北球場而成為年度例行賽最多的球場。

1998年場地方面的變化則有新莊、嘉義市球場加入,新莊球場分了台北的一半賽事,若將台北、新莊視為同一城市的球場的話,象、虎、鯨三隊在雙北安排的賽事均超過五成。嘉義市球場則幾乎完全取代了嘉義縣球場的存在。兩者距離僅20公里,不可不謂資源重複投入。順帶一提:由於鷹隊解散後續引發的事件,1998、1999兩年均改為不分上下季的單一賽季。

1999年(職棒10年),獅、牛各自維持九成以上的主場安排,鯨隊也選定嘉義市球場作為經營的主場,安排了六成賽事,報載是因李來發總教練欲復興家鄉嘉義的棒球,同時也與嘉義大學合作棒球教育跟選手培訓。這年度的統一獅成為史上首個認養球場的職棒隊,開投資場地的屬地主義之先。但該年也經歷兩隊解散,中職的聯盟賽再次回到4隊格局。另外也因為921的關係而取消多場賽事。

12000–2002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全主場首度出現,所有隊伍均有主場也首度出現

2000年(職棒11年),獅、牛兩隊各自排了史無前例的全主場,故部分報載說Law New熊為首個落實全主場者,應屬誤傳。鯨隊在嘉義市亦排到八成賽事,開幕戰也首度(亦是至今唯一一次)在此舉行。象隊則在台北排了五成賽事。2001到2002年間,所有的球隊都有各自明確出賽多的主場。當時的紀錄裡舉辦過最多職棒比賽的台北棒球場也在該年拆除,北部賽事重心轉移到新莊及2002年才獲准排賽事的天母。

2001年(職棒12年)獅、牛兩隊分散風險,取消全主場,但仍維持九成的主場賽事安排。另外這也是兄弟球團自有的龍潭球場唯一一次舉辦職棒賽事的一年。2002年(職棒13年),可能由於嘉義主場球迷不足的緣故,鯨隊改在嘉義市、立德各安排三成賽事。牛隊也開始分散風險,將台中主場降到七成。這年度也是天母、花蓮球場首度排入職棒賽程。

2003–2008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

2003年(職棒14年),鯨隊改南向為北漂,在嘉義市、新莊各安排三成主場,但若加上天母的主場數,球隊重心明顯轉移到雙北。這年也是兩聯盟合併的年份,第一金剛隊承接了高屏雷公的主場,在澄清湖安排了八成五的賽事。誠泰太陽則承接太陽隊的主場,在雙北的球場安排了過半賽事。

2004年(職棒15年),接手金剛隊的La New熊(上半季叫La New高熊,清楚的表達了經營高雄的意願)認養澄清湖球場6年,並且提高澄清湖的賽事到九成,該年開幕戰也首度辦在澄清湖。La New採取棒球博物館、棒球周邊咖啡館等等方式認真經營。熊隊的觀眾在頭幾年也持續成長。牛隊則自2000年台中全主場後,每年持續降低主場比例,一路降到2006年的四成為止才反彈。獅隊則可能由於票房的關係,在連續5年的九成台南主場之後,將比例降到七成。這年也是羅東球場第一次舉辦職棒賽。

2005年(職棒16年),熊隊首次採取澄清湖全主場,並且共撐了2年。在斗六加入職棒場地後,這也是職棒在最多場地開打的一年(共13個場地),不過立德球場今年之後未再舉辦過職棒例行賽。鯨隊則終於放棄嘉義主場,只留個2個場次點綴,改採雙北為主、全國巡迴的模式。該年除了熊、獅之外,各隊都安排了許多巡迴主場行程。另外,當年度誠泰Cobras多了一場嘉義市主場,係因蛇、牛上半季戰績完全相同,進行史上唯一一次的季冠軍加賽。2006年(職棒17年),牛隊在台中的主場經歷連6年減少安排後,終於跌破五成,只排了四成賽事,但仍是該隊最多賽事的場地,開幕戰也首次辦在台中。該年度也是台東球場首次舉辦職棒賽。象隊力行全國主場主義,於職棒開打的12個球場通通都有舉辦主場賽。

2007年(職棒18年),熊隊取消澄清湖全主場,調整至七成八主場安排,開始經營北部市場。獅、牛兩隊將各自的主場比例稍微調高,鯨、蛇兩隊則在新莊排超過半數主場。2008年(職棒19年),熊隊再次將主場比例調高到九成。該年也爆發黑米事件,暴龍隊最後兩個主場數被取消。

2009–2010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

2009年(職棒20年)至今球隊為四隊格局,2009~2010年,獅、牛、熊持續下調主場的比例,象隊在2009年比較沒有到各處巡迴,但2010年又再度四處為家。較為特別的是2010年象隊最多賽事的場地是在新竹球場。另外,桃園、洲際球場也在2010年加入職棒球場行列。La New認養澄清湖的6年合約在2010年到期,由於後期票房停滯、球隊事件多,球團又認為高雄縣市合併後新市府並未提出友善的合約,最後選擇全隊北遷至租金較便宜、新落成的桃園球場,並且改名Lamigo桃猿,與熊隊最初的隊名La New高熊相對應。(縣市名與動物名諧音的,應該只剩「雞」隆跟「馬」祖,兩者都不太可能成為職棒根據地。)

2011–2012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

2011年(職棒22年),猿隊走得十分決絕,並沒有採漸進式搬移主場的方式,澄清湖只留了3場比賽,連屏東球場都排的比它多,桃園則在首年就排了八成主場。獅隊自1998年以來首度安排不到五成的台南主場,另排了兩成澄清湖來承接猿隊留下的高雄市場。牛隊首次安排洲際球場主場,分別安排了五成五的台中球場、三成的洲際球場,總計八成八的比賽在台中市。由於兩球場均為原台中市(合併前)內,故應可算是同一主場計算。

2012年(職棒23年),猿隊進一步把桃園主場比例提高到九成六,直接放棄澄清湖球場,展現留在桃園的決心。獅隊台南主場比例再次提高到五成以上。牛隊則維持台中雙主場,但興農因不堪虧損轉賣義联集團,改名為義大犀牛。

2013–2020年主場賽事安排分布

2013年(職棒24年),犀牛隊將主場改為母企業所在高雄市的澄清湖球場,但在過渡時期仍排了1/4的台中市場次。猿隊在這年首度實施桃園全主場,並堅持八年至今,是為目前最長的全主場紀錄。另外猿隊也引進韓職的新型加油方式,著重包裝、品牌跟活動經營,2014年更推出「全猿主場」,將一、三壘都預設為主場球迷席來經營,多年下來效果頗佳,不僅入場人數穩坐聯盟第一至今,戰績也名列前茅。2014年(職棒25年),兄弟轉賣象隊給中信球團,這年仍然維持近一半賽事在新莊球場。

2015年(職棒26年),犀牛隊效法猿隊,推出「全犀主場」,並首次將全部主場賽事安排在澄清湖,但並未直接認養該球場。象隊宣布放棄二十多年來「全國主場」策略,並且選定洲際作為主要發展的場地,開始進行兩年的新莊、洲際均排三成以上主場賽事的過渡。2016年(職棒27年),象隊首度排了五成主場賽事在洲際,此後洲際的主場比例便只升不降至今。犀牛隊則因為戰績、票房不符預期,這年只排五成主場賽事在澄清湖,並且在年底就把球隊轉賣富邦,改名富邦悍將,自此隊名中的牛字與象徵牛的元素不再出現。獅隊開啟巡迴模式,繼2011年後再次安排低於五成的台南主場,並且持續了三年都是如此。

2017年(職棒28年),悍將隊安排四成五的主場賽事在新莊,但過渡時期仍然安排三成五的主場賽事在澄清湖。2018年(職棒29年),悍將認養新莊球場,並且直接排了全主場至今。象隊則從這年起放棄新莊球場不再排賽事。2018年是首次所有全部的隊伍都有認養、經營的球場。2019年(職棒30年),獅隊台南主場比例重新回到五成以上,這也是2001年來首次所有球隊都有一半的賽事在固定主場。2020年(職棒31年),除了獅隊外,其他三隊均為全主場,這也是前所未見的狀況。如果獅隊的花蓮球場賽事取消的話,更將出現驚人的所有賽事都在四個固定主場打球的景況。

若各隊接下來幾年落實屬地主義、持續安排全主場,對各主場縣市球迷是好消息,但對其他縣市各球場以及其他縣市的球迷來說,可能就不怎麼令人開心。尤其是高雄市及澄清湖球場,明明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及大型場地,也曾經10多年都有以其為根據地的球隊,但近幾年舉辦的例行賽事寥寥無幾,今年更是自2001年來首度掛零,十分可惜。

各隊主場變化一覽,僅列出安排五成以上主場賽事的場地

從各隊的主場變化中可以看出,有些球隊從未在任何場地排過五成以上的主場賽事,即一直走巡迴路線,如龍虎鷹三隊。但1998年後主場制推出後,其餘各隊均有試著經營單一場地(當然不一定有認養就是了)。由圖中可以看出:獅隊、牛>犀牛>悍將、金剛>熊>猿這幾個系列的球隊,都有超過15年是有安排明確主場(超過五成)的狀況。象隊在兄弟象時期則是僅有早期4個年度在北部安排主要場地,大多數的年度仍是採「全國主場」的巡迴制度,這與象迷在全國各地人數都眾多可能互為因果關係。

獅隊是迄今最老、從未易手、經營主場最久的球隊,但20多年經營台南球場以來,僅有2000年一年是採行全主場。牛隊從以台中為根據地,到轉賣成犀牛以澄清湖為主場,最後變成悍將隊落腳新莊,是唯一北、中、南台灣都有經營過球場的球隊。另外,在職棒21年之前,雙北兄弟象、台中興農牛、台南統一獅、高雄La New熊是眾所周知、較有名的各大城市職棒球隊,但演變到現今,象隊、悍將隊(原本的牛隊)繞了一圈後互相交換根據地,猿隊(原熊隊)棄守高雄轉進桃園,獅隊固守台南,算是變動頗大。

值得一書的是解散20年後重新入局的味全龍,新龍隊先打一年二軍,將在2021年升上一軍,並且等2022年新竹球場重建完成後將與市府簽10年經營約。但龍隊對外又稱不排除多主場經營,天母跟澄清湖的球場經營案也有可能投標。以新竹的人口基數來看,是否足夠撐起一支職棒隊大有疑問,龍隊未來若新竹排不滿五成的主場賽事,或是週間賽在新竹,週末遊走北高,都是很有可能的模式。

又,就目前舉辦最多場中職例行賽的場地紀錄來看,紀錄保持場地為台中球場(1115場),會領先是因為牛隊先前長年以此處為主場,且相較於也是長期作為獅隊主場的台南,其餘球隊較喜歡安排賽事在台中。不過由於2013年後未曾再舉辦職棒賽事,這個紀錄將在今年被台南球場超越。排名第三的新莊球場則被預期在明年破1000場賽事。

部分球隊安排主場比例流變

若抽出長期經營主場的悍將隊(牛、犀牛)、獅隊、猿隊(金剛、熊)來看,將其安排主場比例歷年高低變化製成折線圖,更可以看出職棒屬地主義盛行的流變。1998年起正式實行主場制,2000年獅牛二隊首創全主場,但效果不佳,之後兩隊比例持續走跌。2004年La New熊開始經營澄清湖,並在2005、2006年首次達成連兩年全主場,但其後主場比例也是跌跌不休,直到2010年低點後隔年轉戰桃園,但之後主場比例便節節上升,開現今這波屬地主義之先。

牛隊在2000年後年年下調主場比例,在2006年降至最低點,僅有四成主場,隨後有了一陣震盪期,到2011年進駐洲際後由於雙台中場地的原因,主場比例再次升高。轉為犀牛隊後,僅在2015年效法猿隊安排一次澄清湖全主場,但無法堅持,效果不佳。又轉為悍將隊後,僅一年過渡便搶進雙北的主場真空,採行新莊全主場至今。獅隊2000年後則採震盪緩步下跌的主場比例安排,低點落在2016至2018年的四成五左右,剛好是其餘球隊都漸漸採全主場制之時,在聯盟充盈屬地主義的作用下,獅隊的主場比例在近兩年又回升。

就未來發展來看,新莊球場近捷運站,其勢力範圍的雙北所擁有的人口數最多、桃園球場近捷運站、高鐵站交通方便,且該市擁有六都中最高的出生率、洲際球場近交流道,台中人口現在是全國第二多,且兄弟在中台灣可以方便全國人數眾多的象迷前來、台南市人口雖然是六都最少,但在沒有隊伍以高雄為基地的情況下,經營台南球場可以以全南台灣為潛在客群,獅隊今年也首度推出冠名台南的球衣。

但味全龍會是一大變數,由於龍隊不太可能安排60場新竹球場主場,只要巡迴的場數一多,票房又不錯,難保其他的球團不會故態復萌,再度放棄屬地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