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狂熱國」瑞士平均每月都公投,但他們的重點不在「支持或反對」

「公投狂熱國」瑞士平均每月都公投,但他們的重點不在「支持或反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公投結果不如己意,多數人並不會因此感到沮喪或無力,重要的是引發討論的過程。」

11月24日,台灣歷經了史上第一次同時10個公投案需要投票,也因為2017年《公投法》修法降低公投通過的各項門檻,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公投案通過。10個公投案中,有的公投案並不影響政府現有政策,引發「分化選民」的批評,也有的公投案若都通過將互相牴觸,而投票當天,10個公投案拖長投票時間,也引發討論。

相較於台灣,歐洲的瑞士被稱為全世界最愛公投的國家,瑞士1848年就開始建立公民投票制度,目前,聯邦議案加上地方議案,瑞士人大約每隔1個月就要投票一次,平均投票率約4成,但在瑞士極少聽聞有「分化選民」「勞師動眾」的爭議,也不會有公投案互相抵觸的狀況。

《中央社》報導,中選會發言人陳朝建表示,12月中旬將召開這次投票的檢討會議,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說,未來選舉合併公投舉辦勢將成為常態,中選會策進作為包括公投案從查驗連署,應避免死人造假連署;公投主文設計到公報刊登內容的合理辦理時程;兩種投票程序同步進行的有效分流方式等。

我們也許能從瑞士的公投狀況,想想台灣可能如何改進,讓公投能更好的實現「直接民主」。

瑞士的公投跟台灣有什麼不同?

根據我國的《公投法》,想要發起台灣的全國性公投,首先得先「提案」,蒐集到1879份提案書(上一屆總統大選投票人數的0.01%)。中選會審查提案後,公投進入第二階段「連署」,必須在6個月內蒐集約28萬份連署書(上一屆總統大選投票人數的1.5%)。經過宣傳、正反方辯論,實際投票還得有約469萬人投下「有效票」(上一屆總統大選投票人數的25%),且有效票中「同意」多於「不同意」,公投才算通過。

《天下雜誌》報導,目前瑞士的公投分成3種:公民動議(popular initiative)、選擇性公投(optional referendum)、強制性公投(mandatory referendum)。

「公民動議」是針對增修憲法。不到2%的選民,就可以提案,在1年半內獲得10萬人連署的提案,經由內閣分析和國會評估後即可付諸公投,國會否決提案的狀況並不多見,內閣多半是針對提案可能造成的改變,提出分析性看法。

而「選擇性公投」是讓民眾能有機會否決立法部門通過的法案和國際條約。若在法案或條約通過的100天之內收集到5萬份連署,就能啟動選擇性公投,透過全國人民投票,決定是否駁回立法。

前述兩種公投,都只需要同意票較多即算通過,沒有票數門檻限制。只有事關聯邦重大議題的「強制性公投」,需要過半的州和選民同時同意。

此外,台灣的《公投法》規定,同一事項兩年內不得再提。但在瑞士,如果有人對公投結果不服氣,馬上就可提出同一事項的公投。接受《天下雜誌》訪問的瑞士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部主任布魯諾・考夫曼(Bruno Kaufmann)表示,在瑞士,如果過分勞師動眾,人民自然不會去連署支持。

此外,在瑞士,大小事都可公投,但為了避免選民負擔過大,通常一次提案數會在4案以下,根據瑞士聯邦秘書處資料,歷年聯邦層級公投投票率幾乎都超過4成。此外,瑞士也開放「通信投票」,除了可以郵寄選票,瑞士更有9個州開放上網投票。

公投案是否該有人審核?

這次台灣的公投,有的提案與國際慣例衝突、有的提案如果都通過將互相抵觸,有人認為是因為2017年修改《公投法》,廢除了「公投審議委員會」,才讓這次公投如此混亂。《法操》報導,考夫曼在公投後受民進黨立委尤美女之邀,來台演講時表示,創制案、複決案應該要有一個外部單位來協助提案人進行提案,修憲案的話則應該要審查有沒有違反現在的國際法相關規範。

此外,瑞士容許政府進行議案內容的配對,提案內容也會採漸進式的方式進行,但瑞士不會把相反議案擺在一起進行討論,像是瑞士就曾經針對要不要繼續使用核電進行過多次的公投,但並不會有相反的議案出現在同一場公投中。

公投需要設立「有效票」門檻嗎?

《中廣》報導,考夫曼觀察台灣公投狀況,他認為,台灣公投混亂很大的原因在於25%的公投有效票門檻。他表示,因門檻過高,為利門檻達成,使得投票時間被限縮在一天內(必須與大選共同舉辦),而造成投票當天的混亂。因此,他建議降低門檻,並增加投票日。

考夫曼表示,高門檻也會造成不願參與公投者反而對公投帶來決定性影響,降低門檻,才可讓參與者的決定呈現真正價值。他說,「我認為最好一年多設幾次公投日,並盡一切可能讓民眾瞭解公投案、做出最好準備,真的有參與的動力。」

《法操》報導,考夫曼也提到,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充分理解公投內容,除了公投團隊與民眾進行意見討論,政府也會發訪給所有公投選民一本公投小手冊,確保在選前,所有選民都能理解公投內容。

對瑞士人來說,公投是什麼?

《天下雜誌》報導,考夫曼表示,由於投票方式自由,可以看出民眾對不同議題的關切程度。「即使公投結果不如己意,多數人並不會因此感到沮喪或無力,重要的是引發討論的過程,」考夫曼說。

瑞士國民議會議員克勞德貝格列表示,公投塑造了瑞士政治,由於公投制度明確且頻繁,因此民意代表有誘因去了解民眾想法,有助政治穩定。

在事事可公投的瑞士,投票機會頻繁且議題多樣,不僅不會造成對立,長遠來看反而更能促成社會穩定。克勞德貝格列表示,當議題夠多元時,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盟友,一個人在A議題跟你意見不同,在B議題卻是同一陣線,「當議題夠多元時,要分化瑞士是很困難的事。」

但人人都對公共事務有熱誠、有想法,或許也必須從小訓練起。《天下雜誌》報導,瑞士一名家長卡曼辛德(Markus Camenzind)曾分享女兒在班上「公投」的經驗。

「全班一起討論,決定要討論什麼問題、然後進行投票。」卡曼辛德說,整個過程,老師都只是旁觀者,就算同學提出討論、決定要表決的問題,是像「如何排座位」這樣小的問題,老師也不會插手阻止。老師把小孩當成公民,讓他們自己討論,並決定班級的公共事務。對小孩來說,排座位就是件影響他們每天學校生活的大事,要全班一起解決。在討論的過程中,10歲的孩子學會「不同」與「妥協」。

瑞士人怎麼看待台灣的公投?

《中廣》報導,考夫曼表示,台灣這次公投的部份提案內容類似「期待與希望」,而非正式法律條文,帶來執行上的困難。而部份內容以廢除現行法律為主,並未提出新法內容,帶來不確定性。至於瑞士的作法,他表示,瑞士公投案大部份會清楚寫下要實施的法律內容。

《法操》報導,考夫曼也歸納出台灣公投接下來需要面臨的幾個挑戰:

  1. 公投法定人數的門檻可能還是過高。
  2. 有賦予創制權但不包含修憲,且似乎不容許人民參與最終的法案制訂過程。
  3. 電子連署或電子投票尚未實施,使得有資源的人可以透過動員讓許多人出動,但資源少的人相對沒辦法。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