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擔心其不斷萎縮的人口嗎?

  • 黃思琪
  • BBC記者
中國夫婦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公布2022年人口數據,顯示該國人口60年來首次出現萎縮。

中國在本周早些時候公布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在60年來首次下降。但專家表示,這一趨勢可能不會在短期內給中國帶來厄運。

不過,在2030年以後,人口壓力將拖累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22年的人口數量比前一年減少了85萬,達到14.18億。多年來,中國的出生率一直在下降,這促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以試圖減緩這一趨勢,包括七年前廢除了引發批評的「獨生子女」政策。

但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表示,鑒於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獨特軌跡,要解決這個難題並不容易。

儘管人口老齡化對世界各地的經濟體都構成挑戰,但對中國來說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中等收入轉型過程中已經很快。

簡而言之,中國未富先老。

中國人口出生率

中國統計局本周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出現了60年來的首次下降,出生率也創下歷史新低。這並不令人意外。一些研究者認為,中國人口下降始於2018年,人口普查數據一直不準確。

無論如何,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下降。其人口撫養比,即兒童和退休人員與工作年齡人口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37.12%上升到2020年的44.14%。

據聯合國估計,本世紀15至64歲的中國人的數量將下降60%以上。

但法托姆金融諮詢公司(Fathom Financial Consulting)副首席經濟學家安德魯·哈里斯(Andrew Harris)表示,中國有大量廉價的農村勞動力,可以幫助填補城市地區的製造業空白。

哈里斯補充說,製造業和建築業仍存在「嚴重低迷」。他指出,該公司估計,建築業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未充分就業,這意味著他們生產的東西低於潛在產量。

「在這兩個低迷的來源都被耗盡之前,更廣泛的人口情況不會完全影響中國的增長。」他說道。

新加坡政府前首席統計長張保羅(Paul Cheung)表示,中國有「充足的人力」和「充裕的凖備時間」來應對人口挑戰。

「他們不會馬上陷入世界末日。」張保羅說道。

他還指出,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在保持經濟相對穩定的同時,為日益老齡化的公民提供一個安全網。

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樂觀。

音頻加註文字,中國人口6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中國民眾怎麼看?

「中國與韓國和日本等國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人口(壓力)在收入水平低得多的情況下顯現。」哈里斯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9年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主要養老金將耗盡,部分原因是勞動力不斷萎縮。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研究顯示,2016年,約七成中國人已經感到公共衛生系統承壓。人口老齡化和不斷升級的新冠疫情危機給該國帶來了額外的壓力。

中國人口減少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連鎖反應。

首先,勞動力萎縮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可能會增加消費和生產成本。最近的報告已經顯示,長期以來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製造業業務正在輸給亞洲和南美的其他發展中國家。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研究員易富賢長期以來一直批評中國已廢除的「獨生子女」政策。他表示:「中國的勞動力萎縮和製造業衰退將導致美國和歐盟物價和通脹高企。」

鑒於中國最近提高生育率的努力收效甚微,北京可能不得不尋找其他方式來維持經濟增長。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China Centre at Oxford University)研究員和獨立經濟學家喬治·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表示,這將包括做出艱難的政治決定。

馬格納斯表示,例如,中國應考慮通過國家立法提高退休年齡。目前中國大多數男性的退休年齡為60歲,而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退休年齡為64.2歲。女性公務員為55歲,女性藍領為50歲。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然而,此前有關提高退休年齡的呼籲在中國引發了反彈,因為年長的工人不希望推遲領取養老金的時間。

哈里斯表示,中國已經在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化,但這對生產率的影響尚不清楚。

他指出,另一個解決方案是通過移民來增加人口,儘管這不是中國共產黨歷來青睞的選擇。

一些觀察人士表示,儘管中國不能再依靠其人口紅利來推動經濟增長,但如果它能夠從其他來源(如生產力)尋求增長,這可能不是一件壞事。

「我們應該更加細緻地看待中國人口增長停滯的問題。更穩定的世界人口更有利於(解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擁堵問題,這可能導致一些國家的人口下降,」馬格納斯說。

「人口不是天命。關鍵是要讓這些國家和其他國家像激光束一樣聚焦於『應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