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父母都是O型,有機率生下B型小孩

http://www.chehjh.kh.edu.tw/~atom/modules/wordpress/?p=11
摘要:

父母都是O型,有機率生下B型小孩
閩南人、客家人血緣相近,是古代「越族」的後裔
台灣原住民是血統純正的民族
台灣原住民與紐西蘭毛利人有血緣關係
「河洛話」是政治上的說法,正確說法是福佬話

.......下來要講亞孟買血型,華人第一例是在馬偕醫院的病人發現,然後第二年嬰兒室發生父母親懷疑換錯小孩的事,因為父母親和嬰兒的血型不合,後來發現爸爸是亞孟買血型。這是一個亞孟買血型的爸爸,他其實是Β型,但他的表現就像Ο型一樣,他太太是真的Ο型,結果她生了一個Β型的男嬰。這個爸爸就很生氣,說他跟太太都是Ο型,為什麼會生Β型的?就每天罵那個媽媽,那個媽媽就說,她又沒有怎麼樣,怎麼會生Β型的?

她就問我們醫院的院長,會不會換錯小孩?我們醫院把手印腳印拿出來,沒錯,是妳的小孩,那個太太說︰怎麼會這樣呢?院長就問我說︰有沒有可能?我就說︰有可能喔。因為我們前一年發現亞孟買血型,搞不好這對父母親當中有一個是Β的亞孟買血型,因B基因沒辦法表現,所以很像Ο型,但Β的基因可以傳給小孩。我們就要他們全家來檢查,他們一家三口來,結果那個爸爸果然是亞孟買血型Β型,本來就可能有Β型的小孩。這個爸爸聽了馬上去抱兒子,本來他都不理兒子。我們就說︰你的女兒是什麼血型啊?要不要帶來檢查?一檢查她是Β型,我們血庫的人都很生氣,說︰為什麼這個爸爸只管他的兒子是Β型,而沒有管他的女兒是Β型?他大概想他的財產要由兒子繼承,所以他就很生氣說如果是別人的小孩……在台灣就是常常會有這樣的情形。我跟醫學院的學生說︰如果人家問你︰Ο型和Ο型會不會生Β型的小孩?你絕對不能說不會,除非全家經過好好的檢查。

另外還有一個案例,這個媽媽比較運氣,這個爸爸一直以為他都是Ο型,來馬偕醫院開刀才發現他是亞孟買血型,我們就說你要不要帶小孩來檢查?他的兒子是ΑΒ型,我們問他,你有沒有懷疑這個兒子不是你的小孩?結果這個爸爸說,這個小孩出生時,愈看愈像他,他們在外面做了三次檢查,他是Ο型,他太太是Α 型,他的兒子是ΑΒ型,但愈看愈像,他說︰喔,我可能是Β型,但我沒辦法表現,因為我爸爸是Β型。我說︰喔,我做了那麼多研究,做了一年的研究才找出這麼一個血型叫亞孟買血型,你就那麼簡單的把它給想通解決了。這個血型在台灣每八千人就會有一個,所以不會少。我們 2300 萬人,台灣大概會有 3000 人是這個血型的人。後面的這個爸爸有一天就跟我說︰我被妳檢查出來我是亞孟買血型後就開始擔心。他說他現在不敢騎摩托車,因為怕有一天出外發生意外要輸血的話,沒有血可輸……這個讓我想到︰是不是真的不能夠輸一般人的血嗎?我就做人體試驗,證明台灣的亞孟買血型和印度的孟買血型不一樣。印度的孟買血型不可以輸一般人的血,除了輸孟買血型的血;還有白種人的亞孟買血型也一定要輸他們那種血型,但是台灣的亞孟買血型可以輸一般人的血,這樣就解決了亞孟買血型的輸血問題了。亞孟買血型在泰國每五千人就有一個,所以我常常覺得泰國和我們台灣實在是兄弟之邦,很接近。

下來我要講另一個血型——路易士(Lewis)血型。25%的台灣人都是屬於一種路易士血型是白種人沒有的血型,所以我們剛開始到國際上去發表時,國際上的人都說︰妳一定做錯了。我們說沒有做錯,大家就馬上想到︰一定可以找到相關的基因,所以有三個集團就開始競賽找基因,除我們外一個是瑞典發布諾貝爾獎的研究機構,一個是日本的國立研究機構,結果是我們(馬偕醫院)第一個找到,我們那時非常出了鋒頭。另有一個變異的基因,在所有台灣的原住民出現,也在毛利人出現,所以顯示族群的關連,台灣原住民和毛利人有關係。

下來我要講一個很好玩的血型名字——米田堡(Miltenberger)血型,為什麼我把它翻成「米田堡」?因為我們講「漢堡」(Hamberger),我想我們就叫它米田堡好了,這樣大家都會記得。這個血型其實是1980年代在我們醫院病人的身上首先找到,後來發現這個血型在台灣不是稀有血型。為什麼我們因為這個血型變得很有名?因為這在白種人是稀有血型,沒有想到在台灣有 7.3%的人是屬於這個血型。這個血型以前有被人發現,像泰國也發現,那差不多在1960 年代,但他們就沒有再繼續研究下去,他們沒有發現這個血型為什麼重要,其實它是 ABO 血型之外,在台灣最重要的血型,因為它和引起輸血反應有關係,還會讓嬰兒發生像剛剛看到的那個水腫的小孩的情況,所以我們台灣事實上要非常注意這個血型才對,而不是 Rh 血型。所以我們就開始發表這個血型的重要,然後在 1990 年代,我們經過衛生署的血液諮詢委員會,請衛生署來規定國內的輸血都要做米田堡血型相關的檢驗,以確保輸血的安全,所以我們在 90 年代就開始做。後來我們把我們的發現登在國際刊物上,結果香港的人就很不服氣,他說︰這個血型哪裡重要?他們不覺得重要,我們就在輸血雜誌上打筆仗,我說︰真的是重要,會引起很厲害的輸血反應,可能會死掉;香港說沒有,但是我最近去澳洲演講,澳洲人就跟我說︰其實現在沿太平洋的亞洲地區和東南亞地區,都發現這個血型的重要,包括香港在內,都紛紛學台灣的處理方法。

這個血型現在是亞洲最熱門的血型,大家都在講這個血型,叫米田堡。這個血型是可以做族群關係研究的血型,為什麼呢?我們後來就做了不同族群的血型研究,就發現︰長江以北的外省人 0.0%,沒有,長江以南的外省人是 4.3%,日本人也沒有米田堡第三型,跟台灣的不一樣,所以長江以北的外省人是跟日本人比較接近。阿美族最高,88.4%,還有卑南族 21%,蘭嶼的雅美族 34%,我們發表以後,許多學者都很驚訝,這個是世界上最高的頻率。我們也把米田堡在亞洲的重要讓國際知道,現在亞洲國家都做一些相關的配套措施。

我剛剛講泰國的米田堡血型差不多也是 7%,所以我一直都覺得台灣跟東南亞實在是兄弟之邦。這是從紅血球的研究。在我們研究當中我們也發現 "i" 血型,這是稀有血型,跟先天性白內障有關係。因著我們的發現,後來我們成功的找到基因,讓這個血型在國際上變成第27個血型,我是覺得很高興,我們做血型做了半天,終於因為我們台灣的發現,讓血型系統增加一個,在國際上第 27 型。屬於這個血型的人同時都有先天性白內障,我們好像也找到先天性白內障的基因。

過去不少人認為紅血球血型的研究,當然可以做親子鑑定。在 1986 年時,沒有人願意做,也沒有人敢做,大家都很害怕做親子鑑定的時代,因為我做了很多血型的研究,我被一個媽媽懇求做親子鑑定,就說︰好啦,我幫妳想辦法,我來做做看。所以我從 1988 年開始涉足到親子鑑定,現在親子鑑定的實驗室林立,但在 1988 年大概只有我們在做。長期做親子鑑定的結果,我們就累積了大量遺傳基因的資料。

後來我也做了組織抗原的研究,淋巴球上面的一些構造叫做組織抗原,這是很偶然的,1993 年在台北召開組織抗原國際研討會,那時日本紅十字會的Juji教授看到台灣的需要——就是我們台灣必須要研發屬於台灣人自己的組織抗原的測定盤(測組織抗原型別的血清盤),因為我們在一個地區做研究,就要有從這個地區的血清做測試,才能夠精確的測試到這個地區的人的型別,這和免疫的研究也非常有關係,如果測定盤用白種人的,有些型測不出來,結果就不正確,所以必須用自己地區的血清做的測定盤。在過去政府事實上花了很多錢委託幾個研究機構做,結果都沒有做出來,Juji 教授就說動我們來做,本來我說我不要做,我做了血型已經夠麻煩,還要跨到組織抗原,我說我大概沒這個能力。他就說日本紅十字會要做我的後盾,第二年他就派一個人義務性的來台指揮、輔導,機票食宿都他們自付,來幫忙台灣、幫忙馬偕醫院。我們就關始做篩檢,篩檢一萬個胎盤血清。你想想看一萬個胎盤血清,每一個胎盤血清分別要跟 30-50 個甚至上千個不同人的淋巴球反應,然後再看反應的情形,放到電腦來分析所有這些血清的反應,然後挑選血清,決定測定某一個型別用那個血清……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作。到 2001 我們終於完成。其實這中間我們陸續做了一些初步的測定盤,去年終於真正做出來。這個測定盤如果跟外面買,現在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的 Terasaki 測定盤,一個測定盤要兩千多塊,前些時候我們把一千個測定盤送給捐血中心,買的話要兩百多萬,誰要做研究我們就送給他,這會關係到一個地區免疫的研究,必須要有自己做出來的血清來做。這事實上是很基本、很重要的工作,政府也知道,但一直沒有做出來。為了要做這個測定盤,我必須要去抽所有台灣住民的血液,分離淋巴球來跟我們這一萬個胎盤血清去反應,鄒族的人在給我們抽血,所以我就抽了所有原住民的血。

為了研發組織抗原測定盤,六年中我上山下海,跑到蘭嶼、什麼地方都有,到原住民部落,請他們捐贈給我研究用的血,然後來做組織抗原的分析,從這分析也看出台灣原住民是經過長期的隔離,變成一個最純種的族群,就是說我為了要做這個測定盤,我也就要做這些族群組織抗原的研究,就意外的發現他們是非常純種的族群,有可能是在一萬兩千年前,在台灣還陸連到亞洲大陸時,從南方或中國大陸那邊,在還沒有所謂的漢民族之前,就有些人搬過來,就是現在原住民的祖先。還有蘭嶼的達悟族和菲律賓島上的尹巴丹族,他們有比台灣島上其他族群更近的關係,我們在兩、三年前跑到巴丹島,是蘭嶼的達悟族拜託我們去抽血,我們就做了尹巴丹族和台灣原住民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尹巴丹族和達悟族有較近的血緣關係。

有關基因的距離即血緣關係的遠近,線拉愈長血緣距離愈遠……大概史前人類遷移的途徑,很可能是從亞洲走過來,台灣的原住民一些基因在南方也可以找到,在北方也可以找到……一萬兩千年前,台灣海峽是低窪的陸地,那時是冰河時期,海面下降,後來冰河融解以後海水又上漲,台灣就變成一個孤島,之前台灣是連到歐亞大陸。也許這些族群就是這樣走過來,最近我們做了一些粒腺體 DNA 的研究,也是這樣子,就是說台灣的原住民在一萬兩千年之前就來了,之後還有陸續的移民潮到台灣,直到今天。

這是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從組織抗原看閩南人、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我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其實我從來沒有想到要做這個研究,我就是把剛剛講的原住民的來源的論文,登在國際一份相當有名的雜誌上,有許多讀到文章的在國外的台灣舊留學生,就以電子郵件熱烈討論︰台灣人的基因裡面有多少來自原住民?他們都不關心原住民從哪裡來,他們只是關心台灣人有多少基因是從原住民來?討論很熱烈。


在我看,從血型知道,所謂台灣人就是閩南人、客家人,事實上台灣人跟北方的族群不一樣,本來就是這樣,長期的血型研究發現台灣人的血型接近東南亞,而和北方的族群距離比較遠,而且我們長期做親子鑑定的工作累積很多資料,所以我就決定整理一下我們的資料,不然大家爭論不休。組織抗原就是我剛講的,是淋巴球上面的一些構造,由第六個染色體上面的一個片斷來控制,是染色體上最具變異的 DNA 的片斷,所以可以用在族群關係的研究。我們測定很多基因的頻率、再與別的族群的基因頻率比較決定基因的距離,然後用基因距離畫一個血緣關係圖;這個研究是由許多人一起做出來的,跟日本紅十字會還有東京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所一起做。可以看到閩南、客家人是在一起,血緣很接近,再加入泰國和新加坡的華僑成相近的血緣關係,然後再和南方漢人及東南亞的族群匯合,可以看到北方的漢人以及北方的族群與南方的族群包含台灣人在內有相當的距離。台灣的原住民距離很遠。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基因在一起、一起遺傳,像這個父親把組織抗原不同基因座上面的基因一起遺傳給小孩,這些在一起的遺傳的幾個基因合起來叫組織抗原的半套體……這個是很有趣的,A33-B58-CW10-DR3 只有在台灣的閩南人、客家人會有相當高的頻率,然後新加坡、泰國的華人也都一樣的出現,但在別的族群少見,當然白種人沒有,我想這大概是屬於古代越族…… 被完整保留下來古代越族的基因。研究的結果,閩南人和客家人是屬於南亞洲人種,這結果就剛好配合民族史的記載,認為台灣人是大陸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這並不是我創造出來的,是要配合民族史的記載才有辦法這樣講。

台灣人最常見的 A33-B58-CW10-DR3 是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古代越族的基因。我們常常用在一起遺傳的基因半套體出現的情形在看族群的關係。語言學家也說我們的這個結果是配合語言的結果,我們常常講「福佬話」,據說是以前在閩越地區客家人稱呼閩人是「福佬人」,而來的。「河洛話」是 1955 年……我想這和政府的政策有關係,當時要說台灣的族群是從北方來,所以把它講成「河洛話」,1955 年「河洛話」這個名字才出現,事實上是「福佬話」。我們研究的結果,和慈濟骨髓登錄發表的統計分析一樣,還有中國學者組織抗原的研究結果,和中科院發表的完全一致……中科院最近在報紙上罵我,說我的研究什麼可恥啦、荒謬啦……,其實中科院的研究做得比我還要漂亮。

再來我要談到慈濟的骨髓登錄,他們用幾萬個人,我是用幾百個人,你可以看到慈濟的結果也是客家人、閩南人在族群血緣關係上先接近在一起,下來你可以看到南方漢人再連上去,這個是北方漢人,是在另外的一群,你可以看到台灣人和北方漢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分開了……大陸的結果也一樣。還有中科院在 1991 年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 Cavalli-Sforza 一起研究的結果:只用姓氏就可以把整個族群的距離、關聯顯示出來,而姓氏是代表Y染色體的遺傳……我覺得比我的結果還要漂亮。他是從 28 省,抽出五十四萬人的姓氏做出來的,另外他用 ABO 血型等,非常簡單的五個血型,也把福建、台灣,剛剛講的「越族」的地方,完全分開來了;不只和中國北方的族群,而且也和南方的族群分開……我想這位中科院的研究員現在是不是受到什麼壓力?所以才只好跳出來罵我。

1 Comments:

At 5:08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張克輝屠殺閩南人,詳閱我的部落格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