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201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會員好評 ★★★★★(28)
  • 687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文學現代華文創作現代散文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侯文詠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皇冠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0/07/05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如果他一直乖乖地當醫生,就不會有作家侯文詠了!

巨變時代,擁有8種最迫切競爭力的關鍵態度,為人生畫上驚嘆號!


你是心甘情願的乖、毫無懷疑的乖嗎?
乖就能成功、乖就能快樂嗎?
在一個今日的標準答案很快被明日淘汰的巨變時代中,
只有不乖,才能確保你永不過時……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要求做乖寶寶、乖學生,最好大家都一輩子照著主流價值觀活到老、乖到老!那麼,為什麼現在卻反過來要「不乖」?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繼續乖下去,但有太多疑問在等待我們去挖掘,有太多挑戰在考驗我們的應變力,有太多刺激在拓展我們的視野,而「乖」可能會讓你無法適應波動激烈的時代,「乖」可能逼你在遭遇挫折時選擇放棄……這樣的乖,怎麼會有進步的空間?人生怎麼可能獨一無二、精采好玩?

試著用「不乖」的角度想想:為什麼「認真」拚不過「迷戀」?失敗又怎麼會比成功好?爲什麽我們總是用「別人的腦袋」,而不是「自己的腦袋」想事情?為什麼「視野」遠比「眼界」更重要?……

讓我們跟著侯文詠一起想想,在一個今日的標準答案很快就會被明日取代的巨變時代中,如何突破那些別人給的標準答案,進而培養出適應變動的競爭力,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開創出自己想望的人生!

龍顏FUN書獎徵文

序/導讀

〈序〉
如果我一直很乖……


小時候上作文課時,老師要我們讀故事寫心得。故事的內容是對日抗戰期間,女童軍送國旗給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守軍的故事。

照說,這個關於榮譽、愛國、奮不顧身的故事,心得一點也不難寫。

不過那時我故意唱反調,寫了一篇「吐槽」的心得。文章詳細的文字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大意基本上是:
一、如果不能打勝仗,送國旗也沒用。如果能打勝仗,國旗過幾天再掛也沒關係。
二、如果打敗仗還掛國旗,老百姓會誤以為打勝仗,錯過了逃亡的黃金時機。
還有,
三、國土失掉了,還可以收復,但女童軍命沒了,就無可挽回了。因此還是命比較重要……
我還寫了不少理由,總之,結論就是大唱反調。
可以想像,在那個國家、民族情操重於一切的年代,我被老師約談了。
老師問我:「老師平時對你好不好?」
我說:「好。」
「如果你覺得好的話,聽老師的話,別人怎麼寫,你就怎麼寫。」老師停了一下,又說:「大家會怎麼寫,你知道吧?」
我點點頭。「為什麼?」
「你相信老師,這是為你好,你聽話以後才有前途。」
「噢。」
我相信了老師,從此我的文章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種是公開的、「聽話」的文章,像是:作文課的作文、比賽的作文、考試的作文、貼在壁報上的作文。另一種是偷偷摸摸的、「不聽話」的文章,像是:傳小紙條的文章、寫情書的文章、投稿的文章……

一直到了我長大之後,我母親還很喜歡數落我小時候多麼頑皮、多麼不乖的事蹟。當然,四行倉庫的心得事件,也是其中的一件。

對我來說,那些其實只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話,或者誠實地說出、做出自己想做的更有趣事情而已。當時我一點也沒想過,那就是所謂的「不乖」。

依照那樣的定義,我這一輩子其實還做了不少「不乖」的事。像是,第一次投稿時沒有郵資,偷爸爸的郵票。像是,為了讓稿子內容更精采,編出許多學校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為了看電影,偷偷翻牆爬進電影院,被老闆拎著耳朵拉出來……

或者,像是,約會時沒有徵得雅麗小姐的允許,就偷偷地吻她。或在實驗室做研究時,明明大家都覺得異想天開、根本不可行的方法,我硬是要試。或明明大家覺得是沒有機會被接受的期刊,我硬是要投稿。或辭去了醫師的工作,成為一個專職作家,成為一個編劇、廣播主持人、電視連續劇製作人……

回想起來,是這些「不乖」、「不聽話」的作為或決定,一點一滴造就出了今天我的人生非常決定性的部分。

有時候我不免要想,如果我那時候放棄了「不聽話」的文章,只寫「聽話」的文章,或者因為沒有零用錢買郵票,因此放棄投稿,或者先徵詢雅麗小姐同意,才敢吻她……少了這些「不乖」,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呢?

我真的不知道。

我相信,就像我的老師講的一樣,所有要我乖的人幾乎都是很善意地為我好。我也相信,聽話的人的確會有前途。那時候我並不明白,不聽話的人,長大一樣會有前途的——差別只是,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

回想起來,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讓那個年輕、不乖又有點徬徨的自己,或者像我當年一樣的年輕人知道:

別擔心,只要相信你自己,繼續努力、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一切都會很好的。
那時,如果能聽到類似的話,從愛我或為我好的人口中說出來,或許我會少些猶豫,多點堅定與專注吧。

於是,我開始了這本書的書寫。

試閱

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乖」指的是順服。


也許有人要問:這樣的乖有什麼不好?
在我看來「懂得道理,不淘氣」沒什麼不好,問題出在這個孩子懂的「道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


考自己的文章得不到一百分?
先來講個故事吧。


我有篇文章被收錄進國文教科書裡去了。那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屆讀到這篇文章的九年級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就對他說:
「你回去問你爸爸,這課到底要考什麼?」


於是兒子跑回來問我。
我不聽還好,一聽了差點沒昏倒。我生平最痛恨考試了,沒想到自己的文章變成了別人考試的題目。我還清楚地記得自己自大學聯考(現在叫指考)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論語、孟子這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拿去燒掉。


(望著熊熊一陣火,心裡還一陣快意暢然……)
我抓了抓頭,尷尬地說:「我真的不知道學校老師會考什麼耶……」
「可是,」兒子著急地說:「你是作者啊。」
「問題是我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人拿來當考試題目的啊。」


結果我當然想不出什麼題目來。
後來學校真的以那課的課文為範圍考了一次試。


兒子考完試之後,我突發奇想,請他把考卷拿回來讓我也考一考。


本來不考還好,一考之下我發現我不會寫的題目還真多。我寫完了試卷,兒子對照答案,竟只得到八十七分。兒子用著沉痛的表情告訴我:
「爸,你這個成績拿到我們班上大概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我聽到是有點愣住了。考十三、四名當然成績雖不是很糟,但這起碼表示:我們的制度更認同那十二個比我分數更高的同學。
那十二個考得比我好的同學當然很值得驕傲。但我擔心的不是他們。而是我們這樣的教育制度最後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這實在很可怕。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乖」,大家也全循規蹈矩地變成了拿高分的考試高手,將來誰來當作者寫文章給人讀呢?


本來,學習國文的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並且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習到用中文表達的能力。然而,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辭性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給占據了,以至於考試能力固然很強,但卻加深了他們對中文的疏離。這樣的疏離,不但剝奪了學生從閱讀得到感動、思索人生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書寫表達的興趣,搞得他們連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都大有問題。這麼一來,就算國文考得了高分,又有什麼意義呢?


雖然這只是我們可以舉出來的千千萬萬個例子之一,但這樣的例子也正是「太乖」了的最大的風險之所在。這樣的風險在於:
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東方文化向來重視傳承,不聽話的孩子叫「不肖」(意思是,孩子和父母親不一樣),孩子聽父母親的話叫盡孝,臣子聽君王的話叫盡忠,於是我們有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傳統,有了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一脈不能違背的前輩。在這樣的文明裡,一個後代最了不起的德行就是做到把先人的想法「發揚光大」。


問題是,這就是一切了嗎?
先人就不出錯嗎?如果從黃帝開始就是錯的,我們怎麼辦呢?就算黃帝是對的好了,一直經過堯、舜、禹、湯,假設就在湯的時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誰又敢保證黃帝時代的看法,到了湯的時代,一定合適呢?


一旦如此,誰有能力讓那些錯的改成對的?
「乖」的文明固然能夠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這樣無法「自我改變」的文明當然是危險的。


長期觀察雁鵝的諾貝爾獎得主勞倫茲曾有個很有趣的觀察:
他發現由於母雁鵝喜歡色彩豔麗、翅膀肥厚的「肌肉男」型公雁鵝,同種競爭的結果,一代一代的公雁鵝變得色彩越豔麗,翅膀也越肥厚。不幸的是,鮮豔的色彩使得雁鵝更容易暴露,肥厚的翅膀更減緩飛翔的速度。這一切「同種競爭」的優勢正好是「自然競爭」的劣勢。於是,一代一代下來,雁鵝在大自然中,瀕臨了滅亡壓力。(待續)
就某個程度而言,這些「肌肉男」型的公雁鵝,像是順應社會主流的「乖」孩子,也得到了一定的回報。但雁鵝自己很難理解到,牠們同種競爭優勢,反而更加速了牠們被淘汰的速度。


這樣的觀察給我們的啟示是:順服主流,並且取得領先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主流的標準,是不是大自然生存競爭的標準。


因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才會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用東方的標準來說,一個亞里斯多德這樣愛「真理」更勝過愛「老師」的學生當然不乖。
但真理為什麼比老師重要?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如果愛老師是「倫理」法則的話,愛真理卻是更高層次「生存」法則。對一個群體來說,當然沒有比「生存」更加迫切的法則了。
也許有人要問:「倫理法則難道不重要嗎?」或者:「尊師重道難道不是好事嗎?」


倫理法則固然重要。但是沒有人規定「倫理」法則一定要跟「真理」法則牴觸啊。就以我過去從事的醫學研究來說好了,大部分的研究人員窮盡一生努力,就是為了找出證據,推翻前人或長輩的說法。這樣的推翻被稱為「創新」。科學的倫理就是以創新為核心基礎。


在這樣的科學倫理之下,有了這種「青出於藍、更甚於藍」的學生,通常老師是很有面子的。創新的學生不但不會被社會稱為「不肖」、「忤逆」,他的研究、論文,很多時候也成了老師的研究最佳的砥礪。我在醫學界的研究如果推翻了我老師的看法,他不但不會生氣或把我逐出師門,反而會因為「名師出高徒」而感到沾沾自喜。不但如此,這樣的文化也激勵了老師再接再厲,有了必須推翻學生研究的壓力,這種師徒競爭的熱鬧場面與佳話在西方的科學界是屢見不鮮的。


在這樣以「真理」為最高標準的氛圍裡,形成了一種視「不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倫理。不像「乖」文明像不可逾越的一攤死水,「不乖」文明擁有能隨著時間「改變」的變革能力。在這樣的制度裡,儘管子不必肖父,徒不必肖師,但創新卻可以隨著時代需求不斷繁衍、累積。(待續)
乖或不乖的結果與過程


或許有人認為,「不乖」固然創新,可是失敗的機會很高。就算老師說的不一定對,但相對之下,至少錯的機會少些吧。假設老師只對百分之七十,那麼乖也還是比不乖成功的機率大一點吧?


在我看來,這不是對或錯的機率高的問題。
我再說個故事。


從前我家小朋友從家裡到小學走路不遠,雖然路程只有一、二十分鐘左右,但為了安全考量,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還是讓他每天坐校車上下學。就這樣一直到了三年級的某一天,校車司機生病請假了。我們心想反正從學校到家裡只有四、五條街的距離,就讓他自己走路回家算了。


這本來應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沒想到一趟原本應該是一、二十分鐘的「旅程」,小朋友整整走了兩個小時才回到家。急得我們到處找他,只差沒報警了。
媽媽當然很生氣,覺得小朋友怎麼老是做出讓父母親擔心的事情,少不了一頓耳提面命。不過我關心的倒是這趟旅程他到底怎麼走,走了兩個小時?


吃過晚飯之後,我決定帶著小朋友重新溫習一遍他的回家之路。我們父子就這樣拿著地圖,在學校附近又繞了一、兩個小時,重新對照、印證每個可能的選擇,小朋友終於把從家裡到學校的路完全弄明白了。


我們從校門口出發,用小孩邏輯重新走過一次,我才發現這一趟旅程非同小可。儘管同樣的路程小朋友已經坐校車走過無數次了,但只要小朋友沒自己親自走過,對他而言就是陌生的路。到過別的城市自助旅行的人一定明白我的意思。要徹底認識一個城市,一定得自己拿著地圖,邊開車或邊走路,實際對照印證才行。如果只是搭乘遊覽車或別人的車,等到下次我們自己旅行時,到了同樣城市,其實還是搞不清楚東南西北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到一個十字路口,小朋友面臨了三個選擇。以五個街口的回家路途而言,就有三的五次方的選擇──換句話說,在完全陌生的情況下,他猜中並且幸運回到家裡的機率只有二四三分之一。光是這樣都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一旦在任何街口做錯選擇,之後他將面臨的是更多、更複雜的選擇──可見回家是一趟多麼艱鉅的旅程啊。


走完了這一趟多出來的意外之旅,我驀然發現,原來兩年多以來都能快速、準時到達學校的兒子,其實是沒有自己上學能力的。
兒子坐校車的經驗這讓我想起了所有國文、英文、數學……考高分的學生,就像我家小朋友每天能準時到校一樣──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能力。有一天,當這些考高分的學生必須面對真實世界時,再高的分數、名校,能幫得上的忙恐怕是很有限的。


所以我說「乖」與「不乖」的差別不是「對的機率」大小的問題,而是對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層次的問題。如果「乖」像坐校車上學那麼容易、方便,那麼「不乖」應該就是自己用腳的探索與嘗試。一個每天坐著校車上學的「乖」孩子,他被剝奪的其實是「不乖」的機會──這個不乖,也正是對事物真正認識,必須經歷的探索與嘗試錯誤的過程。(待續)
有些人也許要問:如果可以不用經歷那些無可預測的「不乖」過程,乖乖地長大,不是很好嗎?


真的很好嗎?
人生真的可以這麼樣「乖乖」地到老死而沒有疑問?


同樣坐著校車上學,到底是有過「不乖」經驗,還是沒有「不乖」經驗的孩子更叫人放心呢?
答案其實是很清楚明白的。


和玩樂器很像,很多時候,人生中的完美演出也是必須通過許多錯誤與練習才能達到的。大部分小孩準備考試時,師長們會要求小孩做模擬考題或測驗練習題,覺得非這樣不能考得高分。可是回到「真實人生」這個場域──不管是談戀愛、交朋友、選填志願,大部分小孩卻連一點練習、嘗試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在面對人生試鍊時,如何能考取高分呢?


我們的人生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在嘗試錯誤的過程要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可是如果嘗試錯誤是學習過程必要的一部分呢?我們是不是得預留下一些「錯誤嘗試」與「不乖」的空間與機會給自己呢?


有些父母親不免要擔心地問:是不是等孩子長大一點,心智成熟一點,能夠自行判斷時,再給他們這個空間。


這樣的思考最大的謬誤在於:
首先,如果沒有這些空間,他們很可能心智上永遠都不會長大。


再來,更重要的,如果真的一定得有犯錯的經驗,當然是越年輕代價越小啊。


我年輕時曾經為人借貸當保證人,損失了幾百萬元。這些錢占了我當時的資產一半,覺得痛苦不堪,可是現在想想其實也算還好。幸好是年輕時就有這個經驗,並且學得教訓,從此人生就算打過疫苗了。否則到了這個年紀再遇到這種事,也損失現在一半以上的資產,那才是真正的慘不忍睹啊。


對很多捨不得小孩嘗試錯誤的父母親其實是要換個角度來看事情的,如果嘗試錯誤對孩子的成長是必須的,那麼孩子能在你看得見的時候嘗試,其實是件好事。不管後果如何,做父母的多少還可以陪伴孩子度過困境,或是給予一些必要的援助。否則等他離開父母時才碰到,就算有心可能都幫不上忙了。


以前常聽人說:「人不輕狂枉少年。」過去總覺得這話聽來有點輕狂。可是現在想想,這話實在是人生的至理名言。老實說,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就像許多植物都必須受到溫度或照光的刺激之後才能開花一樣。叛逆、不乖也是生命之中開花、結果必須的「生長激素」啊。


人不輕狂不但枉費少年,更進一步,我還要說:人不「叛逆」枉少年。人無「不乖」枉少年啊。


做一個太乖的人當然不好。(待續)
可不可以不寫功課


我這樣說,一定有人不以為然。反駁我:
「你說『不乖』才好,但殺人、搶劫、打架也是不乖啊。難道這樣也可以嗎?」


殺人、搶劫、打架當然是不對的事。但把「不乖」等同於「不對」,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我認為,所謂的「不乖」,指的應該是一種反對「不加思考就聽話、順從」的態度。一個乖的人,待在腐敗、犯罪、落伍的群體中,反而最容易被同化,做出貪污、違法、無效率的壞事。因此,重點不是「聽不聽話」,而是事情有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價值判斷。如果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價值判斷之後,是「好」的、「對」的事,當然要義無反顧去做。反之,就要有勇氣戒除、拒絕。


我再說另一個故事。
我們家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曾經不寫功課,聯絡簿一拿回家裡,常常滿篇都被老師寫滿了紅字。為了這個,兒子常常和媽媽有意見衝突。後來兩個人鬧得雞飛狗跳,媽媽只好請我這個爸爸出面處理。


很多家長處理這種事的基本邏輯就是以「完成功課」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展開威脅利誘──不用說,這樣的威脅利誘當然是以「乖」為前提的。
不過我個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在我看來,我的小孩好不容易對他的世界開始發出問題,開始有了不乖的「叛逆」思考,這樣的機會我當然不可輕易錯過。


我把決定換個角度,順著小孩的思路,從「不乖」為前提來思考問題。
如果要不乖的話,我們開始討論:怎麼樣才可以不寫功課呢?


小孩一開始聽到我的議題當然是一臉狐疑的表情,不過很快他就感受到,我是認真的。沒多久,我們就想出了不少辦法(雖然兒子覺得不太可行),這些辦法包括了:
一、我把印章交給他,讓他自己在聯絡簿上蓋章。
(小孩問:「可是功課沒寫,老師如果打電話來問我會怎麼說?」我說:「我當然實話實說,說章是你自己蓋的。我可不能幫你說謊。」這個提議立刻就胎死腹中了。)


二、或者,我打電話請老師允許他不要寫功課。
(小孩問:「全班只有我一個人不寫功課,同學會怎麼看?」我說:「別的同學要怎麼看你,我實在無能為力。再不然,我打電話給所有的家長,請他們叮嚀他們的小孩,去學校不可以嘲笑你。」當然,這個提議也出局了。)


三、最後,我們又想出了一個辦法:根據「沒有盲腸就沒有盲腸炎」的外科法則,如果不上學也就沒有功課了。(我表示可以向教育局提出在家自主學習的申請,這樣他不用去學校上學,也就沒有功課,更沒有蓋章或者是同學看法的問題了。)


小朋友聽了,似乎覺得這個方案有可行之處,不過為了慎重起見,他希望我讓他考慮三天。
我欣然同意。(待續)
在這三天的時間之內,他到處打電話諮詢親友團的意見。親友們大部分當然都不贊成只為了不寫功課不去學校上學。由於他這麼到處打電話,同一時間,我也接到不少關切的電話(包括我親愛的老媽),承受不少壓力,但我決定保持沉默。


就這樣過了三天。
三天後,在晚餐桌上,他鄭重向我們宣佈,經過慎重考慮的結果,他決定──
還是要去學校上學!


「為什麼是這樣的決定呢?」媽媽問。
「我想,學校有很多的同學,不但如此,學校還可以培養我們德、智、體、群各方面……」這──可──有──趣──了,聽起來完全像是校長在升旗台上精神講話的口氣。
「所以?」
「所以,我想我還是去上學好了。」
「那不想寫功課怎麼辦?」我問。
「其實功課沒有那麼麻煩啦。」


「搞了半天,」我抱怨:「什麼都沒有不一樣嘛。」
「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他指著腦袋瓜說,「可是這裡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我看不出來啊。」
「你當然看不出來,」他說:「可是真的不一樣。因為,我想過了。」


這個故事我在《我的天才夢》裡面說過了,不過,故事還有後續發展。此例一開,大兒子嘗到甜頭,進一步想全面檢討其他那些「沒有經過他同意」的課外活動。於是我們只好把他的時間表拿出來,從學英文、游泳、鋼琴,一樣一樣重新確認。


「我對鋼琴課沒興趣了。」他說。
「為什麼?」我問。
「因為太無聊了。」
「無聊?」
「嗯。」他覺得鋼琴是女生彈的。


事實上,這件事他已經向媽媽抱怨過好幾次,媽媽雖然威脅利誘,成效顯然不彰。我想了一下,立刻拿起電話,打給住在樓上的老師,告訴她大兒子暫時不上鋼琴課了。


鋼琴老師是那種充滿愛心與耐心的老師。她一聽到大兒子想放棄鋼琴,立刻憂心忡忡地勸我要多鼓勵孩子、要孩子再堅持下去云云,可是我不為所動。在我的堅持之下,老師無可奈何,最後只好勉強同意我的決定。


放下電話之後,大兒子的表情有點愣住了──沒想到這個夢寐的希望這麼容易就達到了。看得出來他很高與,但還故意裝出一臉「哀衿勿喜」的表情。


這時門鈴忽然響了,大兒子跑去開門,原來是在樓上上鋼琴課的小兒子課程結束回來了。


我很清楚地聽見他用高八度的聲音,亢奮地對弟弟叫嚷著:「欸,我不用彈鋼琴了,欸,欸,欸……我從此不用彈鋼琴了。」
我走到門口對小兒子說:「哥哥說他不想學鋼琴,我已經答應他了,」這事得一視同仁才行,「你呢?你還想學嗎?」


「想啊。」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老師獎勵他的棒棒糖,「棒棒糖好好吃,而且老師還有好幾種不同的口味我都沒吃過。」


「你確定要繼續上下去?」
他點點頭。


從此我們家開始變成「一國兩制」──弟弟繼續學鋼琴,哥哥則快樂地享受他爭取來的自由。每當弟弟練琴時,哥哥總會有意無意地就跑到鋼琴旁炫耀。


「好舒服噢,我又K完了一本《哈利波特》。」再不然就是:「你知道嗎?電視上正在轉播NBA球賽,到現在Michael Jordan已經一個人獨得五十二分了。」……
弟弟不屑地看了哥哥一眼,繼續練習他的鋼琴。
就這樣經過了三個月。


有一天,弟弟上完鋼琴課從樓上下來,在門外猛按門鈴。哥哥去打開門。


「什麼事啦,」哥哥看了弟弟一眼,「這麼興奮?」
「你看,這是什麼?」弟弟高舉著翻開的聯絡簿,指著上面的紅字,一個字一個字興奮地唸著:「弟弟加油,這樣繼續努力下去,程度就要超越哥哥了噢。」


哥哥的臉色從紅色又變了青色。他轉過身來,嘴裡喃喃唸著不知什麼,邊唸邊自顧往房間走。眼看事有變化,我立刻也跟隨進房間。


「怎麼了?」我問哥哥。
「彈那種垃圾車的音樂,沒什麼了不起啦。」


「你不要這樣嘛,」我說:「你不學鋼琴,弟弟繼續學,他會超過你,這是必然的事啊。這很自然,不是嗎?」
他不說話。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學鋼琴當然就會被弟弟超過,這很公平啊!」
「我又沒有說不學,我只是說很無聊,你就……」


賴到我頭上來了?我沉默了一下,靈機一動,問他:「怎麼,你現在又想學了?如果真想學的話,我可以再和老師說啊。」


「可是,過去弟弟都只上半個小時,我上一個小時太無聊了。」
討價還價?「那我告訴老師,你也從每次半個小時開始好了。」
「老師會不會不高興?」
「哎啊,你想繼續學,老師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會不高興呢?」
就這樣,老大又回去上鋼琴課,每次半個小時。(待續)
和我們不用再擔心小孩寫功課的事情一樣,這次回去上鋼琴課的熱忱完全不同。我開始在他的聯絡簿上看見了老師稱讚的話語。


「你這次好像進步很多噢?」我問大兒子。
「你知道鋼琴要進步的秘訣是什麼嗎?」他抓了抓頭,神秘地對我說:「就是要停一段時間不彈。」
「是噢。」我半信半疑地看著他。


這次再重新學琴,老大的確進步得很快,沒多久,他跑來跟我商量說:
「我現在發現我的功力大增,才開始熱身呢,半個小時竟然一下子就過去了。如果你不反對的話,我每次上課時間可以改成四十五分鐘好了。」


於是上課從三十分鐘改為四十五分鐘。就這樣上了兩個多禮拜,兒子又有意見了。
「這次又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都是三十分鐘,再不然是一個小時,這樣上四十五鐘,學費好難算噢。」
「學費很難算?」我不太懂。
「給三十鐘的學費太少,給一個小時又太多,這樣好了,」他說:「我犧牲一下,我上一個小時好了。」


原來是想上一個小時,拐彎抹角的。我說:
「折騰了三、四個月,現在事情又回到了原點,還是同樣的老師,不但同樣每個禮拜上課,而且還是每次上一個小時,你一定要告訴我,事情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為什麼呢?他告訴我的答案,仍然還是那句老話:
「因為我想過了。」


小孩的鋼琴就這樣自動地繼續彈了下去。十多年過去了,大兒子的鋼琴雖談不上什麼專業水準,但直到現在,鋼琴成了他喜歡的技能,以及煩悶時的陪伴。
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了。


對我來說,我之所以願意對「不乖」這麼寬容,最大的理由正是:經由這個「不乖」的過程,小孩得到了一種「他和功課」或者「他和鋼琴」之間更深度的思考──這個思考,就像一直坐校車的小孩必須自己走路才能真正弄懂上學的路一樣,孩子也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知。


因此,當大兒子說:「我想過了」時,他試圖表達的,正是這個從「無知」到「知」的過程。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殺人、搶劫、打架,這樣也可以嗎?我的回答是:這些是不對,而不是不乖。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對的行為,主要的原因是過去在面對許多人生抉擇時,沒有嘗試、思考,甚至更深刻認知的機會,以至於在沒有任何經驗參考值的前題下就「誤入歧途」,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因此,對我來說,這個從不乖到認知的過程是遠比寫不寫功課、學不學鋼琴這些學習本身更重要許多的。
也許有讀者要問:萬一小孩真的不寫功課了,可以嗎?真的不學鋼琴了也沒有關係嗎?甚至再問得多一點,讀書讀得不好、考試考零分也沒有關係嗎?


我的答案很簡單:沒有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我相信人性的本質,沒有人是願意讓自己零分的。如果把零分當成一種像是「發燒」、「疼痛」的症狀來看的話,不去理解這個症狀產生的原因,一味地給退燒藥、止痛藥,後果是很危險的。更何況,父母親開出的處方再好,如果小孩不願意服用,其實也是枉然。


對於大部分的父母而言,最難也正在這裡。面對小孩的「不乖」或「叛逆」行為,父母親最容易掉入的窠臼就是:嘮叨、情感威脅,再不然就是發脾氣、處罰小孩……無可厚非的,這些都是人類在面臨焦慮時,很難避免的情感反應。但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這樣的動作不但於事無補,甚至還會加速父母親和孩子之間感情的疏離。


因此,一個為小孩著想的父母親,第一件能為小孩做的事情就是:克制自己的焦慮,不要把這樣的情緒反射性地發洩在孩子身上。
必須先有了這一步,我們才有可能(或者說資格)更深入地理解小孩,給予支持,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幫得上忙。


因此,當我說不學鋼琴沒關係,考零分沒關係時,我的意思是現在不寫功課不代表以後永遠不寫功課。現在零分不代表一輩子都零分。不彈鋼琴了,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學別的啊。因此,把小孩的「不乖」當成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從內在到外在,把自己和這整件事的關係好好想想,反而是更健康的想法。


俗話說得好:「千金難買早『知道』。」千金買不來,父母親、師長的嘮叨換不來的「知道」,卻是得經過孩子們從「不乖」的實踐中去換來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定要學會把路讓出來,這樣孩子才有自己去摸索的機會。畢竟孩子自己摸索來的「知道」,才是能讓父母真正放心的保證啊。(待續)
想過才會長大


太乖當然不好。但談來談去,談到最後,「乖」與「不乖」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要「想過了」才好。


這個「想過了」,也就是哲學家笛卡兒說的:「我思故我在。」因為我「懷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如果我不懷疑、不思考,別人說的我全「乖乖」地接受,那麼我的存在無關緊要,某個程度而言,也就等於不存在了。


正因為我們開始「思考」、「懷疑」既有的價值,所以看起來「不乖」,不經由這樣的「不乖」,我們就無法擁有真正面對現實的智慧。至於思考、懷疑完之後,變得更「乖」了,或者更「不乖」了,其實不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還得繼續「思考」、「懷疑」,繼續「不乖」下去。如此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把面對外來的挑戰、刺激所得到的知識轉變成自己內在的智慧,並且繼續進步,讓自己變得視野更開闊,胸襟更寬廣。


也因為這樣的進步、開闊,我們才真正在變動中,擁有了一種令人放心的「創造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說到底,「不乖」不只一時,它恐怕還是一輩子的千秋大業呢。(待續)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32684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8 則好評)
  • ev*******616 說:
    2015-10-08
    時代在變,思維也要跟著變。不能夠只是固守一個從古至今的道理,必須要靠自己去思考其意義,並在生活中體會。我很慶幸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讀到了這本書,因為書中所說的觀念,都是一生受用的寶物,這本書絕對可以讓人得到很多收穫。
  • ke*****263 說:
    2014-07-25
    這本書很棒,侯文詠老師寫得太好了,很多時候我們被看不到的框框束縛,也許是學校的框框、家裡的框框,甚至是社會的框框,所以我們必須跳脫這個框框的限定,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事物,強力推薦!
  • ju****324 說:
    2013-12-15
    不乖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在高中求學的渺茫中讓我在那迷濛中看到曙光,或許你像我一樣質疑制度,也或許你在思考著未來的道路,我認為侯文詠的不乖可以帶來啟發。
  • s4***444 說:
    2013-04-18
    從醫生轉而投入文學的世界中.在很多人的眼中.這無異是丟掉黃金飯碗的舉動.但他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對他來說.人生中有很多比工作更重要的事情.即便是唸書工作.他也能自己的方式去達成.也許在社會大眾的眼光中.他是個很特別又有點叛逆的人吧!但他追求的卻是屬於自己的人生和風格
  • veco 說:
    2013-03-20
    人生的形貌不是只有一種,人生的標準也不那麼一定或絕對,依循既定模式不見得正確,還是要靠自己思考才行,侯大師用輕鬆幽默的文字,溫和可親的口吻,領讀者進行了一場「不乖」的思考!
  • ap******024 說:
    2012-08-28
    人生,難道就得照著父母、師長為我們鋪好的平穩大道前行?很多的時候,我們常在一些冗贅的常規中受到拘束,迷失了自我,只是一味的模仿、追隨他人的腳步,而非單一個體。到底什麼是成功,什麼又叫做"乖"?這個難解題目,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我的路,我自己鋪!
  • su*****217 說:
    2012-07-21
    曾經和很多乖寶寶一樣,我也是一直在遵守著老師及父母親給的標準答案,一直到專科,愛上了找到自己覺得重要的事,也就是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我也曾蹺課過,但卻在這過程中收獲最多,看到這本書時,就想看看侯醫師和我的不乖有什麼不同,大家一起來看看他的不乖吧
  • li*******k05 說:
    2012-06-15
    喜愛侯文詠的人有福了,這次他利用簡單易懂的小故事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要不乖,看似有點叛逆的書名,其實要教導大家的道理非常貼近現代人,雖然年輕人看了會大嘆:說得真是太好了,但我更推薦給有小孩的家長看
  • an****liu 說:
    2012-04-28
    人生在不同的人眼哩,各有不同,妳的,我的,他的,只有透過自我的探索,才能看清屬於自己的未來。相信自己,才能掌握人生的方向。
  • re*******809 說:
    2011-08-15
    《不乖》指的不是殺人放火、離經叛道,不乖是要跳脫傳統的「順」框架,思考生活的有另一種可能。《不乖》貫徹侯文詠以往風格: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去探討大道理。它提供那些老是要小孩「乖」的家長一些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換個角度看世界,其實不能說逆向),懂得如何「不乖」小孩可能走出更加寬廣的路。
  • bh****6hy 說:
    2011-06-08
    從小愛看侯文詠的書, 尤其喜歡他的〝白色巨塔〞, 刻劃醫院內幕絲絲入扣。這本書描寫他不甘走上人人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去走的〝安穩〞道路, 勇於嘗試不一樣的人生, 從而獲得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人生也是, 太多〝想當然爾〞的事, 何不跳脫出來, 冷靜旁觀一下, 當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 yi***_wa 說:
    2011-05-18
    作者可能是年齡漸長,所以在"不乖"中就比較少的幽默風趣,比較多的是他的人生經驗,經歷,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比較喜歡的散文偏幽默風趣的話,建議選早期的書;反之,則建議選後期的書囉
  • pu****825 說:
    2011-04-28
    還記得前些時日,看過一句話「做你有興趣的事,如果有人給你錢,那就是你的事業。」這句話和侯大哥的書實在是相呼應,我們常為了理想和現實在掙扎,但…如果你去做了你最喜愛的事,因而得到一點成就,那會是你往後日子裡,最不會後悔的回憶。
  • ha******014 說:
    2010-10-12
    看完這本書 侯文詠再教我們不要老是當乖乖牌 我們總是害怕失敗,小時候躲在父母的庇護下,亦有挫折就打退堂鼓 長大了卻不敢嘗試,只感照著直線走,把自己關在框框裡,卻什麼也做不好 所以打破自己的框框,為自己的生命找新的出路吧
  • st***019 說:
    2010-10-10
    你是乖乖牌嗎?你是師長眼中的"乖寶寶"嗎?從小就拿模範生的獎狀嗎?感覺上這個社會很重視"乖寶寶"的存在,只有乖學生才是老師眼前的紅人。作者點出了大家的一般思維,但也做了些許的評點,以自己為例,他告訴大家走出自己的路就對了!!
  • ed***164 說:
    2010-10-07
    一般來說,大人都跟小孩子說...聽爸媽的安排,準沒錯~凡事都為孩子安排,她們覺得這樣子是對自己孩子好。小孩也不先關心一下...孩子的選擇~ 有時候,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反叛一下父母...並不是件壞事。說不定,你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 xv*533 說:
    2010-09-25
    從小到大,一直循規蹈矩,也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感覺自己的思考是僵化的模式,不敢嘗試或挑戰不符合常規的任何可能......缺少創意,讓生活也呈顯了平淡。侯文詠的不乖,讓我不禁會心而笑。應提早25年讀他(怪侯文詠太年輕了),但也慶幸,猶未晚也。改變思考,生命將有更豐富的可能!!
  • he******227 說:
    2010-09-24
    從古至今的社會價值觀總是教導我們要「乖乖聽話」,但是乖就真的有驚人的成就嗎?同一台機器所製造出的產品,除了些許瑕疵品外,它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擁有獨立、創新的思考雖然與傳統背道而馳,卻也帶來一大衝擊將社會推往向前……
  • ae******357 說:
    2010-09-22
    不乖,如此聳動的標題想必能先贏起許多人興趣,在小時候爸媽總是告訴我們要乖,但是如同作者所敘述的,他如果乖就不會辭去醫師的工作,而成為現在頂頂有名的專職作家,「沒有輕狂年少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這句在書中的話就像「靜海造不出好水手」一樣都給我很大的激勵。
  • co*******00k 說:
    2010-09-22
    長久以來我一直都有在follow侯大哥的文,初看這本書的簡介時想到他講過:「找到我喜歡的,然後就一直去做…」在閱讀的同時又再次被他的堅持所感動。
  • w8***588 說:
    2010-09-21
    人 有人是乖乖牌 有人是天生反骨 不需要受到現實或定義的影響 努力的活 努力的過 將會成為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侯文詠先生 從小到大只是忙於功課 為課業所忙 那今天的確還有個醫學博士叫侯文詠 文壇上 這名字可......
  • ju*********irl 說:
    2010-09-19
    侯文詠為何可以成為一位自由作家 就是因為他在求學時、在工作時、在教育孩子時, 不讓自己受到所謂的標準答案、標準流程所限制! 思考,去思考你所做的每件事, 然後賦予勇氣去改善它! 乖孩子,一定出頭天嗎? 不乖的孩子,一定不出頭嗎? 看這本書,我想會顛覆一些正規的教育看法!
  • hs*nx2 說:
    2010-09-18
    這本書適合了各個年齡層的人閱讀,小到青少年大到現在是爸爸媽媽的中年人!很喜歡裡面的很多化但有一句話一定要送給大家-"失敗的遺憾是錯過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什麼"。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了好多!非常值得重複閱讀的一本書,看完會覺得世界充滿希望!
  • ti*****976 說:
    2010-09-18
    人生真的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一個抉擇路口都決定了之後的不同結果.有時跳脫既定的框架去思考問題及做選擇.也許能得到比原先以為的還出乎意料的結果.
  • vp*****234 說:
    2010-09-18
    不按照著老一輩的傳統說法「士農工商」,應以讀書為優先志業,算不算不乖?但這樣的不乖,造就了高球小天后曾雅妮!不乖,不代表可以不照禮義廉恥行事,不乖只是希望父母師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看到每個孩子不同的特性;不乖,可以在檢視自我時,找到一個不同的展望!
  • asura 說:
    2010-09-17
    從小,總是要求自己在正軌上,如果偏離,就會被冠上不乖或者叛逆 ,在僵硬的教條下成長,不知不覺,也會把這觀念加諸於小孩身上,還好, 我小孩天生"不乖",總會抬出理由,現在小孩很難呼弄, 不是一句我說了算,可以帶過,侯大師這本書,可以給我一個逆性思考的參考。
  • mi**643 說:
    2010-09-17
    看完侯文詠的<不乖>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定義!! 慢慢發現<不乖>或許會學到更多,走的路會更廣,看待的事情會<想過了> 這是一本很棒的文學作品很適合爸媽看也適合青少年看!!
  • pl******ife 說:
    2010-09-13
    在金石堂的電子報上看見了這本書時,我推薦給了老公,他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有時候他有「不乖」的想法時,不知道怎麼開口。有些事或許我們隱隱知道背後的意義,卻無法具體說出它的道理,但「不乖」書中的故事,許多是我們經驗過遭遇過的,希望大家能在讀完書之後能試著放手,讓孩子們去選擇。
  • 看更多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