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 暢談抗戰勝利70周年(中評社 王秀中攝)

中評社記者林艶(中評社 王秀中攝)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記者 林艶 王秀中)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70周年。中國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暢談了他對大閱兵背景和意義的看法,回顧了國共抗戰的歷史事實,並深入分析了中日關係的深層次矛盾以及中國當前面臨的安全形勢。
二戰之後現逆流 當今世界不太平
就中國首次在國慶之外舉行大閱兵的時代背景和意義,辛旗分析指出,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冷戰之後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幾場局部戰爭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人類社會總體框架會出現很大的變動和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人類發展的哲學觀念,甚至包括人類生存方式和價值觀,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種背景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如何看待和繼承第二次世界大戰留給人類的精神遺產、國際關係遺產,這是包括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民所面臨的宏大歷史課題。
辛旗指出,為了應對這種狀況,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四個全面”的總體戰略,就是要使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走的更穩,以實現建黨一百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實現建設現代化富強、民主、繁榮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在深化改革過程中的加大反腐敗力度,調整經濟結構、注重公平分配;在國際上和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在亞洲圍繞釣魚島問題穩妥處理中日爭端,在南海強調島礁主權和海洋經濟開發權益,參與朝鮮半島局勢穩定,中國還倡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主張全球共同發展,共享經濟繁榮,這都是很大的背景。這次大閱兵應展示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有擔當的大國的精神風貌和國家意志。
辛旗指出了中國在抗戰勝利70周年舉行大閱兵的三個觀察點。
第一,當今國際局勢不是很太平。“世界大戰雖一時打不起來,但戰爭威脅仍然存在。圍繞宗教衝突、民族利益爭端、經濟競爭甚至包括領土邊境問題,局部戰爭和各種衝突持續不斷。同時我們還面臨恐怖勢力在國際社會的蔓延以及核擴散的威脅。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濫用武力干涉別國內政都普遍存在。”辛旗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是穩定國家民族發展的基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首先展現在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當中,我們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作為支撐。
第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秩序和戰爭性質的定位國際社會出現一股逆流,而中國代表著主持正義的力量。最明顯的是日本社會右翼勢力不承認戰後秩序,日本政府對這場戰爭沒有深刻反省、道歉和認罪。雖然安倍不久前發表了四千多字的70周年談話,但是基本可以說是巧言令色、隔靴搔癢,玩弄語言遊戲,沒有實質上反省道歉。日本戰後的主體價值觀念還維持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大東亞共榮”史觀和“驅逐英美”的軍國史觀。在這種情況下,大閱兵能展示出我們要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勝利成果,絕不允許對歷史的翻案,絕不允許侵略戰爭再次出現的堅定意志。
第三,黨的“十八大”後,深化改革、依法治國開放取得進一步成果,全民族精神為之振奮。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是對歷史的尊重,特別是緬懷老一代先烈,對尚存於世的、親身參與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老兵們給予崇高的榮譽。閱兵會有海峽兩岸共同參與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參加,這無疑對弘揚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一次很重要的展示。
閱兵三大看點 聚焦中國武裝力量
辛旗認為大閱兵最大的看點是參與這場戰爭的老兵,其中包括海峽兩岸的老兵、海外僑胞、香港澳門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這既表明中華民族尊重歷史、崇尚英雄,也是對那場戰爭中犧牲的322萬將士、傷亡的3500萬苦難同胞的深切悼念,更是對國共兩黨參戰將士的歷史功績的極大肯定。
第二個看點是這次閱兵邀請了很多國家的領導人、政要,甚至包括各受邀國軍隊的儀仗隊前來參加。這顯示出目前中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導之下,處理大國關係和國際關係當中穩健的國際形象。從閱兵中也能重溫當年的同盟國與我們並肩作戰,重溫當時遭受奴役的被侵略國家始終與我們同患難,對我們抱有支持和同情,昭示著正義力量是超越時空跨越時代的。也反映出二戰成果不容詆毀,國際社會中那股反對二戰國際秩序的逆流難成大勢,日本右翼勢力如果自不量力,必將會玩火自焚。
第三個觀察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在這次閱兵當中會充分展示出其精神面貌。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之下,中國軍隊在邁向強國和強軍目標征程中,以重整行裝再出發的豪邁激情,在此彰顯是一支不可阻擋的力量。在閱兵中會出現我們軍隊最新的成體系的裝備,能充分展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堅定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國防科技和國防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這勢必鼓舞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樹立對國家力量的信賴、信心和信任。也展示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是一支全民皆兵,能陷敵人於汪洋大海之中的偉大力量。軍隊是人民戰爭這種偉力的基幹力量,軍隊飽滿的精神面貌和強大的作戰能力,對於振奮民族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捐棄前嫌 國共不應在歷史問題上糾纏
辛旗認為,中國大陸邀請國民黨抗戰老兵共同參加大閱兵,共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是當年中華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戰、全面抗戰,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倡導和領導之下,結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延續。辛旗說,“有了當年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兄弟鬩於墻外禦其侮’的大背景,才有全面抗戰的展開,才有蔣介石先生當年講到的,‘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以及毛澤東同志當年講到的,‘動員全國的老百姓,陷敵於滅頂之災的人民戰爭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之下,中華民族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才取得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全民族最徹底的一次民族獨立解放的戰爭勝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辛旗認為,台灣的有識之士、台灣當局以及參加過這場戰爭的將領和老兵們都是認歷史上這筆賬的,都有熱情來共同紀念這場偉大勝利。我們期待這些在台灣的抗戰老兵能和當年他們在抗日戰場上無分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無分軍隊番號的戰友們一道,共同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我們期待的是再一次空前的大團結。”
就台灣當局不支持國民黨老兵前來參加閱兵,辛旗表示,“台灣方面在這件事的處理方式上以及對這段歷史的看法上,顯得格局稍微小了一點。”雖然自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實現了和解及黨際交流,但兩岸之間,特別是台灣的行政當局和台灣的軍隊還拒絕通過談判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視大陸為敵人,兩岸政權之間仍有敵對性質,甚至現在島內朝野“台獨”分裂勢力依然囂張,還有李登輝這樣的人明目張膽宣揚皇民史觀和軍國史觀。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不讓當年參加抗戰的國民黨老兵來參加閱兵,有些人甚至講“會影響到國軍士氣”,辛旗認為這是一種狹隘的歷史觀,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反共和冷戰意識的殘留。
辛旗回顧了當年國共抗戰的歷史事實。他指出,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海峽兩岸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有不同的認識,都有自己的立場、觀念和觀察角度。即便如此,歷史事實不容抹殺。無論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支撐了國難當頭的危局。這其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進行局部抗戰,七七事變全面抗戰之後,實現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當時是由蔣介石先生作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領導國民政府進行抗戰,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才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同盟國的中國戰區。蔣介石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的司令長官,這段歷史是不能否認的。
國民黨認為其在正面戰場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從歷史上來看,重大會戰勝少敗多。而在敵後戰場當中,游擊戰是全民參戰的總體戰,都是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可以看出,到1945年敵後戰場有十九塊根據地建立,面積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解放區1.2億人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評價不言而喻。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軍隊發動一號作戰,打通南北交通線,當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岌岌可危,豫湘桂大潰敗,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考慮再遷西康。在抗日戰爭整體戰場當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牽制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偽軍,牽制了日軍在華兵力的百分之四十。
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還體現在抗戰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正確的理論指導,毛澤東主席提出的論持久戰、戰爭三階段的防禦、相持、大反攻,堅持全民抗戰而不是片面抗戰。此外還在抗戰當中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決反對妥協和投降。而這期間,國民黨內部出現分裂,汪精衛投降,帶走了國民黨20多個中央委員、50多個將軍,甚至包括幾十萬軍隊投降日本充當漢奸。“這種情況下大家都能看出來誰是主心骨、誰是中流砥柱。”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當中還堅持抗戰建國,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論,提出要在抗戰的過程中廣泛實行民主,要通過社會的進步來實現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建立民主的新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在理論指導上,在堅持抗戰的意志上,還有包括英勇犧牲的模範作用上,中國共產黨都發揮了典範的作用,所以稱之為中流砥柱。
辛旗指出,同時也應該看到,抗日戰爭結束後僅三年中國共產黨就取得了全國政權,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抗日戰爭不僅僅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還是一次古老國家煥發生機的人民革命,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次思想啟蒙、精神升華和革命的洗禮,戰爭教育了人民,人們贏得了戰爭。在這一點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歷史是會說話的,鐵證如山。”但辛旗認為,國共之間不應再該拘泥於各自研究抗戰歷史這種情況,避免因政治分歧、意識形態之爭而在歷史問題上糾纏。他總結道,我們首先明確這是國共第二次合作;第二,這是全民族抗戰;第三,日本侵略中國,國內是民族矛盾高於階級矛盾、階層利益衝突和黨派爭鬥,抗日戰爭是一次全民族大團結;第四,我們各民族各黨派共赴國難,為了解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共同鑄就了血肉長城。
課綱微調 民進黨給年輕人喂食毒品
相較於大陸隆重紀念抗戰勝利,台灣島內出現的“反課綱”運動則反映出台灣社會一部分群體的荒唐史觀。對此辛旗指出,“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李登輝主政和民進黨2000年上台以後,不斷修改教科書,後果非常嚴重。“民進黨給年輕人喂的是思想觀念毒品,二十多年他們已經上癮了。台灣年輕人所受的還是日本近代史觀教育,甚至是日本右翼當中極端勢力的思想教育。皇民化、軍國主義化,所謂的“日本大東亞共榮”史觀滲透在整個課綱當中,培養出了偏激、偏狹的一代,不融於整個大中華社會,這些年輕人挺可憐的,他們將來如何發展?”辛旗認為課綱問題不容小視,後果嚴重。
課綱確實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辛旗特別指出,這種傾向不僅是台灣有,一段時間內中國大陸也有出現。知識界出現所謂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史觀,特別是一些知識界、文化界、娛樂界、電影電視劇甚至接受日本右翼的一些觀點為汪精衛偽政權及附逆翻案,為漢奸張目。兩岸中國人的教育不能失誤,教育失誤是貽害百代的。他說,“通過課綱這件事情,我們很為台灣年輕一代感到悲哀,也同時為不負責任的上一代人和台灣歷史界、教育界的這些人感到恥辱。台灣年輕人為了錯誤史觀去占領教育部,甚至自殺,給人感覺當今台灣社會的中華民族認同混亂,背祖棄宗,已經病入膏肓。”他指出,這些漢奸史觀教育出來的年輕人走上社會會處處碰壁,無法融入全世界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華僑華人社會的事業圈、生活圈,任何民族的奸逆都是沒有前途的。
自衛隊插上翅膀 和平憲法岌岌可危
在中國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日本方面積極推動新安保法案上路。就日前各界猜測安倍能否訪華、日本對外戰略的走向,辛旗表示,中國是有世界影響的發展中大國,日本歷任內閣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通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決定了日本不能回避中國,日本領導人遲早一定要訪華。但問題在於,安倍不能口口聲聲說要訪華,另一方面卻在中日關係敏感問題上打馬虎眼,人為製造影響兩國關係改善的障礙。“如果不解決實質問題,安倍來又有什麼意義?如果不解決原則的分歧,安倍訪華,是不是代表著我們接受日本亦步亦趨走向右翼的政治格局?這是一個觀察指標。”
辛旗指出,2012年安倍就拋出了大拆日本和平憲法墻角的安保系列修正政策,即“安保三箭”。同時,積極參與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當中的集體安保體制,圖謀進一步遏制中國。目前新安保法案炒得很熱,日本要把自衛隊體制變為所謂國防軍,搞軍事正名。再利用釣魚島問題、炒熱南海問題,目的就是為去掉枷鎖,恢復所謂正常國家。日本長遠的戰略算計就是要借助反華,強化軍力,伺機把美國從沖繩趕出去,把美國在日本的數十個軍事基地和四五萬駐軍趕出去,政治軍事再崛起,成為能與中、美、俄抗衡的所謂正常國家。
辛旗的第二點觀察:日本不服中國。日本右翼有一股勢力認為其戰敗是因為美國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以及蘇聯出兵東北的因素。右翼勢力認為中國曠日持久的八年抗戰對日本沒有致命性打擊,日本右翼勢力不服中華民族。右翼勢力不承認當年的侵略和殖民統治,有翻案的意味在裡面。右翼還想躍躍欲試,想和中國在亞洲一較短長,雖然在方式上不見得是採取戰爭方式,但其中一定有戰略較量,而且這種戰略較量絕不是和平的競爭。
辛旗分析了日本欲通過新安保法案的三個觀察點。
第一,日本想具備有國內立法依據的授權動武能力,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未來日本能夠參與新安保合作指針之下美日軍事同盟聯合行動,參與處理東海、南海、波斯灣、地中海以及中東等地區相關衝突。
第二,自衛隊插上翅膀。自衛隊可以在陸上、海上、空中甚至外層太空,採取偵察預警方式、情報共享方式和後勤補給方式與其他大國展開同盟行動。亦步亦趨地恢復其所謂正常國家,使得日本自衛隊突破戰後行使集體自衛權的限制。
第三,日本和平憲法岌岌可危。戰後,在麥克阿瑟主導下制定的和平憲法讓日本能夠保留天皇制和戰爭中的財閥、政閥,同時也鐵定了日本沒有再次發動戰爭的資格和能力。一旦和平憲法突破,日本由於少子化和老齡化,雖不可能採取過去那種人力資源的方式來進行侵略,但日本會通過占領新軍事科技的制高點,通過和美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在軍事上處於一個很高的瞰制位置,以技術資源的方式實施戰略攻勢,勢必在國際戰略競爭當中取得優勢地位。
日本插足南海 掙脫美國牢籠
日本既不是南海的聲索國,也不是南海周邊國家,但近年來日本逐漸從幕後走向台前,行動越來越具有挑釁性,日本的意圖是什麼?辛旗給出如下深入而形象的解析。
辛旗認為,在冷戰當中,日本在美國安保體制與“核保護傘”的卵翼之下實現其冷戰中的外交政策,它要看美國臉色行事,同時在美國無暇顧及的戰略打盹之際,也主動向過去的敵國示好。比如,對華關係,在中日民間和老一輩政治家共同努力下,邦交正常化始終推進,日本田中角榮首相甚至要搶在中美建交之前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但美國也在中、日之間打了一個楔子,它把釣魚島和沖繩的行政管轄權移交給日本。”這就是東海釣魚島主權和海洋權益之爭問題的根源,美國在挑動中日關係。冷戰之後,中美俄大國關係調整,中國迅速崛起,美國實施對華既接觸又遏制的策略。日本開始抖動羽毛,躍躍欲試,想逃脫美國的籠子,“先是探出個頭,再伸出一只胳膊,想掙脫牢籠。日本以朝鮮導彈試射和後來的朝核問題為切入點,參加六方會談,露出一只胳膊。通過野田內閣將釣魚島所謂“國有化”又露出另一只胳膊。現在又伸出一條腿到南海,這種張牙舞爪之舉動問題就在於它的右翼史觀。”
辛旗追溯到20世紀初日本政府謀劃擴張侵略方略時,日本國內出現的兩派觀點“主權線”和“利益線”。其中日本當時的陸軍大將山縣有朋提出日本“利益線”,認為日本地狹,人口眾多,資源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間問題。他就此提出所謂“北上西進”的滿蒙政策,即日本應該將利益線向北劃到滿洲,占領中國東北和蒙古。“利益線”另一方向是南洋線,到達南洋諸國,經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攫取煤炭、木材、橡膠等戰略物資。“日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貿易海運和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運輸都通過這條線。”
辛旗指出,當前日本認為要保護它的海上通道安全,必須介入南海。利用南中國海島礁爭端,給菲律賓提供艦船等軍事援助和國際聲援,挑動越南、印尼等聲索國和當事國給中國製造麻煩。更為嚴峻的是,下一步日本的艦船在這個海域活動會更頻繁,如果艦船明目張膽的搞軍事演習而不是在國際水域例行巡弋,性質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還有“一條腿”是指向印度和印度洋,印度的航天、核能、軍工許多核心技術是日本人給的。近些年日本大量向印度、緬甸投資,染指印度洋,增加它的所謂國際責任。這就能看出,日本二戰時“利益線”的北向戰略無法得逞,現在判斷依然是北方戰略難以得逞,北方四島依然在俄羅斯手中,朝鮮半島北南雙方反日不可逾越,只好再經略海洋,轉向“利益線”南向,這帶有很強的右翼色彩。“日本利用這條南向‘利益線’,把胳膊和腿全部伸出來,最後就差戰後國際秩序這條繩索被掙脫了,而新安保法是斬斷繩索的一把武士刀。”辛旗這樣形容。
辛旗特別強調,南中國海九段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水域,這既符合歷史繼承法則,也符合海洋法國際公約對中國傳統歷史水域的界定。中國歷來採取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南海共同宣言》也決定了我們力爭通過談判方式來解決問題。
日本一條道走到黑 中國可以不和日本交往
第一,“中國人民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骨氣。”辛旗指出,從中日關係的發展來看,中日之間地緣上誰也離不開誰,是“永遠搬不了家的鄰居”。但是如果日本想繼續當“惡鄰”,一條道走到黑,不想把二千年交流史應有的良好局面繼續下去,中國可以不跟日本交往,從中日之間的貿易依存度、經濟互利互惠及人員往來來看,中日絕交受損失大的是日本人民。
第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不怕對抗。“維護中華民族領土主權完整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毛澤東主席為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當年說了很多精辟的話,“中國人民不怕鬼,不信邪”。我們可以勇敢的迎接挑戰,但這並不是“中國威脅論”。中華民族不畏強權,在維護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上是堅持原則的。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靈活機動的原則,堅持人民戰爭的原則,這也是新形勢下中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所強調的。
第三,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會與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一道,在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仁至義盡。辛旗指出,中日政府之間現在很冷,但民間交往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各界交流“絡繹不絕、往來於途”。
辛旗堅信,中日兩國人民會採取各種方式阻止日本右翼勢力推動所謂右傾化進程,相信日本人民在經歷戰爭苦痛和軍國主義肆虐給日本民族帶來的滅頂之災之後都會有深刻的體悟,會秉持和平至上的戰後最高精神價值,反對複活軍國主義。日本人民是愛好和平的,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戰爭。以此作為基礎,兩國之間關係總體上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辛旗接受專訪(中評社 王秀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