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

[ní luó]
后鳃目阿地螺科动物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同义词黄泥螺(泥螺种阿地螺科泥螺属的植物)一般指泥螺(后鳃目阿地螺科动物)
泥螺是腹足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贝类。泥螺贝壳卵圆形,薄而脆,壳口大,表面平滑;体肥,略带黄色,不能全部缩入壳内,皮肤略透明;腹足两侧边缘各反折掩盖贝壳的一部分。 [3]
泥螺在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在中国分布于沿海地区,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多。 [5]泥螺是典型的潮间带底栖匍匐动物,多栖息在中底潮带,泥沙或沙泥的滩涂上,在风浪小、潮流缓慢的海湾中尤其密集。泥螺是杂食性、常匍匐在海滩上吞食藻类泥沙等。 [4]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泥螺的产卵期为6-9月,交尾1天后产卵,卵被胶质囊所包被,并聚集成葡萄状的卵群。 [6]
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分。螺肉爽口,营养丰富,可煲粥、炒螺肉食用,可盐腌、酒渍加工成泥螺罐头,销往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螺肉切片加工速冻,亦畅销欧美市场。泥螺又具一定医药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 [7]泥螺是中国北部重要的经济种类,可开发养殖业,浙江省渔民开展泥螺养殖,年产量可达千吨。 [5]
中文名
泥螺
拉丁学名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1848)
别    名
泥蛳,泥糍,麦螺蛤,泥蚂(青岛方言)
动物界
软体动物
腹足纲
后鳃目
阿地螺
泥螺属
泥螺
亚    纲
腹足纲后鳃
分布区域
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沿海等地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泥螺属软拳殃燥探洒旬照祖跨寻拜求体动婆旋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外壳呈敬盼卵圆形,壳薄脆,其壳不能包住全部身体,腹足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照组循脚外面艰试翻,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部份。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体长方形,拖鞋状头盘大,无触角。壳无螺塔。 [1]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泥螺外形
泥螺栖息于内湾潮间带泥沙或沙泥底,底栖硅藻丰富的海滩上,对盐度、温度适应性强,严冬酷暑均生长良好,但不适于风浪大、潮流急的海区生活。退潮后海滩上泥螺很多,爬行时用头楯及足掘起泥沙将身体覆盖,起拟态作用得以御敌及减少水分蒸发。
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泥螺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泥螺是杂食性的后鳃类动物。能吞食泥沙,撕刮藻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及有机腐殖质等。
泥螺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产卵期在中国北方沿海为6~9月,以水温25℃为最适。繁殖季节在退潮后海滩上可见泥螺交尾情况。交配时,甲、乙两个体互相靠拢,在原地旋转,而后同时伸出阴茎互相交尾。一天后产卵,卵被胶质囊所包被并聚集成葡萄状的卵群。有胶质柄附在海涂泥沙上。受精卵胚胎发育完毕,面盘幼虫破囊而出,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约4天后即变态成幼螺,在海滩上匍匐爬行。 [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泥螺在中国沿海都有出产,是典型的潮间带底栖匍匐动物,多栖息在中底潮带,泥沙或沙泥的滩涂上,在风浪小、潮流缓慢的海湾中尤其密集,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多。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泥螺经一年饲养,即可达到性成熟,每年5~6月为繁殖盛期,通常在傍晚或上半夜产卵排精。一般放养5~6个月,规格可达100~150粒/Kg左右,即可捕捉上市,以谷雨小满节气时螺肉最为丰满。螺肉爽口、营养丰富,可煲粥、炒螺肉食用,可盐腌酒渍加工成泥螺罐头,销往港澳台及东南亚,螺肉切片加工速冻亦畅销欧美市场。据悉,在上海泥螺年销量突破1000吨,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广东、深圳等大中城市货紧价贵,由于其野生资源有限,人工养殖未很好开展起来。因此,专家认为积极发展养殖大有可为。
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