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台灣財政惡化 債信危機超過美國

李述德政績10

【摘要8.20.2011/彭百顯】檢視美債信評被降等的原因,每一項都同樣存在台灣;若比照國際主要國家列計未償債務餘額占GDP 計算標準,台灣債務比率已超過110%,財政惡化已非常嚴重。

美國債信危機風暴導致全球金融動盪,各國擔心歐債危機擴大以及下一波歐盟國家可能遭降等,都使全球經濟籠罩衰退陰影。美國債信評等調降會對台灣產生多大影響,至今馬政府仍然輕鬆自若,包括經濟部認為,經濟成長率雖然下修,不過台灣經濟面不錯;財政部也再三強調,我國債務狀況相較他國穩健。

這究竟是對全球動盪的經濟衝擊已有全盤因應對策胸有成竹?抑或是麻痺自我陶醉?台灣果真財政穩健且經濟成長無虞?

國際三大信評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8 5 日下調美國主權債信評等,由AAA 調降至AA+,並維持負向展望,也就是未來12 18 個月內仍有可能再降等。這是美國從1917 年由惠譽給予最高評等維持近一百年以來,第一次被降等,表示美債不再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投資。

標普調降美國債信評等主要原因為:政治紛亂無法有效因應債台高築的挑戰、經濟不振、欠缺有效的稅制改革、國際金融情勢不明與貨幣政策問題。但最主要的理由仍為前兩項,兩大黨在如何平衡預算赤字以及維護政府債信的爭辯中,看不到政治領導人物展現出負責任作為,而且提不出能夠平衡赤字預算的具體做法

檢視美債這些降等原因,每一項都同樣存在台灣,政府何能誇口國家財政穩健?一個國家享有最高等級的政府債信評等,代表的意義是指該國政局穩定,所發行的債券信用也非常的安全,因此,該國的政府公債就能享受最低的利率。國際信用評等考核債信是否降等的重要關鍵,包括財政赤字是否擴大,租稅負擔率是否提升,舉債是否增加等指標。

標準普爾對台灣主權信用評等,2001 年底由AA+ 調降為AA2002 12 月再降至AA-,評等每況愈下。馬政府上台後大幅舉債,債信也發生負面效應,惠譽於今年1 月調降台灣主權評等一級,就本幣長期發行人違約等級項目,從AA 下調至AA-,最主要的因素是政府財政赤字偏高、國家稅收減少,稅改造成財政明顯惡化

這是惠譽繼2009 11 月把台灣的信用展望轉為負向,連續第二度調降。國際信評機構不僅未給予台灣最高評級,甚至調降債信評等,凸顯債務惡化情況愈加不被看好;債信評等調降影響外國銀行對台灣企業的放款意願,打擊企業投資,也反應舉債過多嚴重影響到國家發展前景

財政部強調,台灣債務狀況相較他國穩健,歐盟面臨債務危機之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及希臘等國,政府債務占GDP 比率均超過60%以上。而台灣政府債務占GDP 比率尚不到四成,仍在法定債限48%的範圍內,財政狀況也相對穩健。加上台灣並無外債,與歐美國家向外舉借的情形不同,不致引發債信危機問題。

然而,以財政部標準評估,台灣債信應該被國際機構列為最優等級,何竟被標普評為AA- 等級?和日本、中國處於同一級,比降等後的美國還低兩級,而非如澳洲、奧地利、瑞士、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挪威、瑞典、英國、新加坡、香港、加拿大……的最高等級,也非AA+ 等級。可見在國際信評機構考核中,台灣主權評等遠不如這些國家,也不如爆發債信危機的美國。

對照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的「財政情勢」排名從第13 名退步至20;世界經濟論壇2010 10 月公布之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台灣在139 國中財政赤字排至第69 名、政府債務第66;由此就可看出台灣的財政不斷惡化、債台高築嚴重,拖累國家競爭力之提升,絕非財政部屢次對外宣稱「財政尚稱穩健」、「中華民國財政是最好的」。

財政是施政的寫照,台灣各級政府預算在1990 年代以前,大都維持收支平衡或有賸餘,但從1997 年以後,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即陸續出現赤字,且財政赤字逐年擴大。其中,選舉效應是財政赤字擴大的最主要因素,從中央到地方均然,「選舉一到,就會減少稅收,增加歲出」。

政府無法控制歲出規模與財政赤字,朝野兩大黨分別執政時期,減稅與福利支出增加案層出不窮,減稅或免稅的稅目包括娛樂稅、地價稅、房屋稅、土地增值稅、貨物稅、證交稅、牌照稅、遺產贈與稅、契稅、營業稅、營所稅、綜所稅等。然而,有關增稅或取消免稅成果,卻乏善可陳。但兩黨為爭奪選票的錢坑法案卻不斷推出,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兩黨如此施政,終至今日債台高築境地。

維護國家信譽,控制歲出的預算規模,縮小財政赤字,債信才不致被降等。當前台灣由於政府不斷擴大財政支出,預算編列又非常浮濫,導致財政出現嚴重赤字,必須擴大公債發行,因而造成債務餘額不斷攀升,財政惡化

中央政府2007~2011 最近5 年舉借國債分別高達1,017 億、1,255 億、4,138 億、4,798 億、4,455億元,由此就可以瞭解舉債規模相當龐大。令人擔憂的是,在這5 年間每年付息支出高達1,093 1,295 ,但平均每年只償還536 億元本金,顯然,政府的財務狀況根本就是以債養債,欲達到預算收支平衡已是不可能了。

台灣的國家債務到底有多少?國債只包括中央政府長期債務嗎?對外界認為加計各項潛藏負債,台灣財政負擔早已破表的說法,財政部極力反駁:「目前中央政府1 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為4 5,955 億元,占前3 年名目GNP 平均數比率為34.6%,仍在公債法40%債限範圍內;各級政府債務未償餘額5 6,532 億元,占GNP42.56%,也還在法定債限的48%以內,財政狀況與世界各國比較相對穩健。」財政部樂觀地自我感覺良好。

財政部對國人隱瞞一些債務,此種計算方式嚴重失真。依政府的資料統計,中央政府包括普通基金、非營業特種基金、政府應支應之舊制軍公教人員退休金、新制退撫基金未提撥之退休金、勞保應給付現值、公保給付義務現值、農保虧損待撥付款、既成道路徵收補償、各級政府積欠全民健保保費、各級政府積欠勞保及就業保險保費、退休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差額利息、全民健保虧損以及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餘額等13 項未償債務及潛藏債務,政府的總負債已超過高達21 兆元,與財政部所說的5 兆相距甚遠。

鉅額潛藏債務雖非政府立即之支出負擔,卻為遲早應付之債務,在國民意識高漲下,實為未來國家財政埋下不確定的危機。政府對這些未來應負擔法定給付義務之潛藏負債究竟要如何因應?而早已虧損累累的基金又如何藉由費率調整機制來挹注?政客只關心短期與選票,致朝野執政皆棄長期於不顧,債留子孫,政府對潛藏負債視若無睹,無異推諉卸責。

今朝野政黨只為選票猛開施政支出支票,而輕忽財政收支平衡原則,難道台灣真的沒有政治家?記住若比照國際主要國家列計未償債務餘額占GDP 計算標準,台灣債務比率已逾110%,財政惡化已不容狡辯。政府應及早進行財政重整與改革,減輕國債負擔,以及落實租稅的公平正義,庶免步上國家債信破產危機。【當期更多內容請見《玉山周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