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不准 聯發科併晨星生變

2013年1月1日,這天,原本是聯發科技與晨星半導體、全球中低價智慧型手機龍頭與電視晶片龍頭合併的大日子,但這樁台灣購併史上的喜事,卻將宣告延宕,甚至恐將出現變數。

這宗交易規模達新台幣1140億元的合併案,將造就「新聯發科」成為中、韓電視與智慧型手機雙龍頭,並躋身全球第四大晶片設計公司。然而,目前卻面臨中國與韓國「反托拉斯」法的難關。

聯發科於今年六月底就對中、韓公平交易審核單位送出合併申請文件,照一般流程,十月底應能獲准;然而,時序進入十二月,聯發科卻仍苦苦等待中、韓的核准文件,離原訂合併基準日,只剩二十多天。

聯發科財務長顧大為證實,目前的確尚未取得中國與韓國的合併准許文件。

強行合併,未必有利
可能還得退出金雞母市場


為什麼兩家實質總部都在台灣的晶片設計公司合併,還要中、韓相關單位的批准?拿不到批准,合併案真會破局?

九月底,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難得宴請台灣媒體,提到合併進程時,坦言中、韓的反托拉斯法審核,將是決定合併成敗的關鍵。

原因很簡單,只要廠商在一地銷售金額、出貨量達當地規定,其合併案就要該政府核准。而聯發科若未取得中國核准、強行合併,最後被迫退出市場,就等於是告別占其營收五成的金雞母市場。

「如果未經准許、強行合併,以後進到中國、韓國的所有產品,可能會面臨被課罰金、貨品遭到扣留、貨進不去等問題,」專精企業購併的執業律師表示,聯發科六月底就提出申請,歷時近半年還未通過,顯然兩地審理單位的疑慮相當高。

表面過關,被迫揭密
可能被要求公開營運資料


律師表示,新聯發科的合併申請有三種可能結果:一是繼續補齊文件後、順利核准;二是任一國不核准、直接破局;三是表面上通過,但政府要求公開關鍵資訊,例如營業秘密、或特定部門資料等,如果聯發科認為這些資訊過於敏感、影響競爭,結果也同樣是破局。

中國手機晶片廠展訊、RDA向來是聯發科在價格策略上的大敵,如果中國商務部最後對聯發科祭出「有條件的合併」,勢必牽動明年的決戰態勢。

但不論是合併延期或破局,都不是聯發科、晨星樂見的結果。六月底確定合併意向,幾乎是宣布隔天,兩家公司就針對合併展開準備。

延宕破局,不利晨星
對手低價戰墊高競爭門檻


合併一旦生變,外資估計對聯發科衝擊有限,明年每股盈餘減少1元至1.5元,但對電視晶片業務一枝獨秀的晨星來說,經營壓力卻將大增。晨星的手機晶片開發進度落後聯發科至少兩個世代,明年勁敵展訊等可能將針對智慧型手機發動價格戰,這給經濟規模遠小於聯發科與展訊的晨星,墊高了競爭門檻。

對合併案成敗與否和未來規畫,晨星半導體董事長梁公偉一改六月底合併案初宣布時的侃侃而談,一切以聯發科馬首是瞻,「這些都由聯發科統一發言,」梁公偉說。

「新聯發科」合體的日期確定延宕,但最終能否順利誕生,全繫於中、韓態度,勢必成為明年科技業界關注焦點。

【 更多報導 】

■  清大生罵教長》想要被尊重,年輕人得先拒絕當個孩子
■  景氣不好 更賣命也不會有競爭力
■  老闆永遠不要對員工說的9句話
■  不要再Best Regards了!英文Email四大問題
■  晨讀30分 上班族人生變甜美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今日重點新聞3分鐘輕鬆看